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八一


  中國反對蘇聯的實例依據是1884年簽訂的關於《中俄喀什地區邊界草約》(或者如新華通訊社在1981年8月31日所稱之為的《中俄喀什邊界條約》)。這一條約是俄國入侵和侵佔了中亞地區傳統的中國領土一個很長時期之後簽訂的。該條約明確說明:從烏孜別裡山口起,「俄國邊界轉往西南,中國邊界一直伸向正南」。根據中國人的說法,俄國人在1892年非法佔領了大約20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而且隨後又企圖通過把1894年中俄兩國就邊界問題的互換照會,說成是簽訂了邊界條約,從而使上述非法佔領的領土合法化。

  1981年8月11日,塔斯社對上述觀點進行了答覆,聲稱:阿富汗和蘇聯之間新簽訂的邊界條約純屬兩國之間的事情。與第三國無關。塔斯社還譴責中國通過「篡改歷史」,「捏造」了一個有爭議的領土問題。而這個所謂有爭議的問題早在1894年通過沙俄和中國清朝政府互相交換文件而得到了最終的解決。「1894年所劃的邊界線仍然有效」,「除此之外,絕無其他任何邊界線」。

  1981年8月24日,新華通訊社發表聲明說,蘇聯軍隊已在薩雷闊勒嶺地區佈署了彈道導彈。1981年11月18日,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珍妮·柯克葦文頓女士聲稱:蘇聯已經執行了一個吞併「Defacto」突出部的計劃;並且還聲稱,6月16日,蘇聯、阿富汗簽訂的條約包括了阿富汗同意蘇聯正式吞併該地區這一內容。

  對於阿富汗危機,中國政府繼續對蘇聯堅持強硬的敵對立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成了中國在兩國解決分歧問題的談判中提出的三大條件之一。但是,蘇聯堅持說,蘇聯在阿富汗駐軍,是一個隻影響該國國內安全的問題,因此,蘇聯沒有必要同中國討論這個問題。

  §與東歐國家的關係

  (1968年~1984年)

  1969年以後,中國企圖利用東歐國家對蘇聯施加壓力。

  中國同南斯拉夫政權以前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敵對狀態減弱了,同時,還同南斯拉夫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中國領導人與羅馬尼亞共和國總統齊奧塞斯庫為保護中羅的友好關係而辛勤地耕耘著。中、羅、南三國能夠聯結在一起的根本原因是,它們對1968年蘇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都持共同的反對立場(見第八章)。1968年至1971年,中國在與南斯拉夫的接觸中改善了相互間的友好關係。1970年8月17日,中南兩國的外交關係恢復到大使級的水平(自1958年以來,兩國僅在對方的首都設立臨時代辦機構)。與此同時,中國同羅馬尼亞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些跡象進一步表明,中國實行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公開反對蘇聯。

  從60年代末起,中國報刊停止了對「南斯拉夫修正主義」的攻擊。中國此時的報刊只限于對忠實地支持蘇聯的國家的批評。1970年12月中旬,波蘭的波羅的海附近的城市工人舉行罷工。1970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備加稱讚。而《真理報》卻譴責中國說,波蘭的內政遭到了中國的「不可寬恕的干涉」。

  據報道,1970年10月,齊奧塞斯庫訪問了美國。1971年4月26日以來,羅馬尼亞成了疏通中國和美國關係的外交渠道。1971年6月1日至9日,在羅馬尼亞共和國總理揚·格奧爾基·莫裡的陪同下,齊奧塞斯庫對北京進行了正式訪問,並同毛主席和周恩來舉行了會談。

  1971年6月1日,在一次宴會上,周恩來讚揚羅馬尼亞抵制了「外來壓力」和「大國沙文主義」。周在含蓄地回答齊奧塞斯庫要求結束中蘇爭端的問題時說,「羅馬尼亞正在克服重重困難,在各社會主義國家和各國共產黨中間求生存。」訪問結束後,中羅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再次肯定了羅馬尼亞的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同時,羅馬尼亞發表聲明指出,「沒有中國就不可能完全徹底地解決重大的國際問題」。聲明對中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正常化關係表示讚賞。

  1971年6月9日至15日,南斯拉夫外交部長米爾科·特帕瓦茨率領代表團訪問北京。在訪問開始時,李先念(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稱讚南斯拉夫的獨立自主精神,稱讚南斯拉夫反對超級大國的干涉、顛覆、侵略和威脅的鬥爭」。

  特帕瓦茨訪華期間,正是南斯拉夫同蘇聯集團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的時期。據報道,1971年6月初,南斯拉夫政府向蘇聯駐南大使提出書面抗議,指出:1948年南斯拉夫同蘇聯的共產黨和工人党情報局的關係破裂後,南斯拉夫的「共產黨和工人党情報局工作人員」在莫斯科避難。這些工作人員仍在莫斯科進行了一系列活動。對此,南斯拉夫政府表示反對。據南斯拉夫的消息透露,蘇聯政府支持在西歐的極右的克羅地亞民族主義分子的活動。

  1971年8月,繼齊奧塞斯庫訪問中國和7月15日宣佈尼克松總統即將訪華的消息後,羅馬尼亞同蘇聯集團其他國家的關係變得極度緊張起來。莫斯科深疑這是對蘇聯施加壓力的一種企圖。1971年8月2日,蘇聯集團的共產黨領導人(包括羅馬尼亞)在蘇聯的克裡米亞召開了會議,會議通過了一項譴責「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的公報。「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是蘇聯分別指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和中國的政策的常用語。克裡米亞會議結束後,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報紙掀起了一個猛烈地反對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運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