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在大漠那邊 | 上頁 下頁
四八


  英國《衛報》10月1日刊登記者萊斯卡薩9月30日從香港發出的消息,內稱:不管所傳在蒙古發生的飛機墜毀事件的意義如何,這裡的分析家卻認為,從9月中旬以後,中國領導人中發生了重大問題。人們普遍排除了早些時候關於毛患病或去世的推測,而贊成環繞副主席林彪和政治局其他委員的地位問題的一些說法。林一些年來身體一直不好,從6月以後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過面。不管是因為生病或是國內的政治原因,林的權威的削弱,都有必要使中國最高領導人重新排隊。軍事領導人最近幾周引人注目地沒有露面,這使許多分析家做出這樣的推測,那就是人民解放軍的領導人特別捲入了當前這場危機;另一方面,周恩來繼續不斷地在公開場合露面,並且看來已完全控制了局勢,他可能比以前更為有力。

  11月中旬,駐蒙古使館從一位蒙古朋友處得知,有個汽車司機去貝爾赫礦區,從蘇布拉嘎盆地旁邊經過,看到失事飛機的中國人的墳已被挖開,有些坑已經空了。

  12月14日,香港《快報》刊登來自北京外交界的消息,說一名蘇聯外交官向一經常同他打網球的巴基斯坦外交官講,蘇聯當局已把九人屍體派人挖出,進行了詳密的生物化驗,證明其中一具屍體的特徵與林彪一樣,並且與林1956年留醫莫斯科的病情記錄對照,發現屍體上齶少了三顆牙齒,也與病歷相符。

  1972年1月,英國《新觀察家》駐莫斯科記者聽蘇聯人講,蘇聯專家已把燒焦的林彪屍體整理出來,發現屍體上中了九顆子彈,呈蜂窩形。這家報紙的意思是想證明,飛機上發生了搏鬥,有人向林彪開槍,導致飛機墜毀。

  那麼,這架「三叉戟256號」飛機究竟是怎樣墜毀的?飛機上是否發生過搏鬥?

  《中共中央(1971)第57號文件》逐級向下傳達的同時,1971年10月3日,根據中央政治局的決定,由周總理親自負責的中央關於審查林彪、陳伯達反黨集團的專案組成立,並從1972年1月起,在黨內陸續發佈了三批「林彪集團的罪證材料」。同時,在全國開展了「批林整風」運動。在中央專案組成立之初,就責成空軍對林彪座機墜毀的原因做一詳盡分析。

  三叉戟256號墜毀原因的正式結論,是由空司一批專家完成的。最早介入此事的,是當時任空司軍訓部第二部長、抗美援朝時擊落擊傷敵機九架的空軍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 (若干年後接任空軍司令)的王海同志。吳法憲在1971年9月24日被隔離審查以前,周總理曾找他和空司參謀長梁璞去辨認墜機現場的屍體照片,並讓他們拿回一批照片到空司,找真正懂技術的人,對飛機失事原因進行過細的研究。吳和梁讓王海牽頭,組織一個專家班子,完成此項任務。這個空軍專家組,除為首的王海部長外,成員有當時的空司機務部副部長何培元、空政組織部副部長陸德榮、空司軍訓部副處長王濤及王季南、空司機務部參謀趙漢立及金華。

  專家組成立以後,中央專案組1972年5月9日派公安部的汪順森,到外交部借來現場拍攝的膠捲及步測示意圖等,加以複製放大。專家組把放大成一面牆的墜機現場示意圖掛起,按殘骸分佈位置,貼上有關照片,詳盡地進行討論。其間,他們還到西郊機場看了同型的三叉戟飛機,邊看邊研究。最後於1972年5月19日,寫出了研究報告:《對林彪叛國外逃所乘三叉戟飛機墜毀原因的分析》,經中央專案組上報中央。之後,還由王濤代表空軍專家組,在京西賓館的西大廳,掛起了飛機墜毀現場的放大示意圖,貼上了關鍵性殘骸和屍體的擴印照片,向以朱德委員長為首的五十多位高級領導人,做了飛機墜毀原因及屍體情況的彙報。

  空軍專家組的研究報告認為:

  「三叉戟256號」飛機是有操縱地進行野外降落(迫降)沒有成功,造成破碎燒毀的。依據是,第一,降落場地是經過選擇的。現場全貌照片表明,著陸場正前方是山丘地帶,著陸方向的左側是山區,而著陸場是一片草地,降落條件比較好;著陸方向由北而南,而其逃竄的飛行方向是由東南向西北,說明這架飛機的飛行員,對著陸地點和著陸方向進行了選擇。第二,飛行員做了野外降落的動作,從機翼殘骸照片上清楚看出打開了前開縫翼 (按:在機翼前緣呈長條形,可向前推開),這是著陸前必須進行的動作;「三叉戟」飛機的前開縫翼,是靠機械螺杆傳動的,只有人工操縱才能打開,摔打撞碰都不能造成這種情況。第三,起落架輪轂完整,沒有撞擊和磨損的破壞痕跡,輪胎良好,仍有氣壓,說明沒有放起落架,這是野外有操縱地降落的一個特點。第四,飛機是在有操縱的情況下,尾部先接地的,現場地面滑痕是飛機尾部接地時的痕跡 (按:在視察飛機墜毀現場時,雙方都認為那是飛機肚皮擦地的滑痕,滑痕右邊的淺溝,是右翼撞地造成的;後來,我仔細檢查了殘骸照片發現,帶有「中國」二字的右翼尖並無捲曲,而機尾右水平舵尖有明顯捲曲 );機上先掉下的部件,是安裝在尾部的中發動機底包皮和噴口等,也說明尾部先著地。地面僅有滑痕無深溝,說明飛機不是大角度撞地而是有操縱地著陸。

  為什麼降落沒有成功?首先,降落的動作不確切,沒有做全,造成著陸速度過大。減速板(按:在機翼表面後緣橫排兩塊,飛機減速時,底下有支架將板面從後向前撐起 )沒打開,減小速度的反推力裝置(按:在發動機內腔)也沒有使用,造成飛機接地速度過大。打開減速板和使用反推力裝置,在正常情況下降落,應是副駕駛員做的,而這架飛機上沒有副駕駛員。其次,從照片和現場步測示意圖上看,飛機殘骸散佈面積為750米×80米的狹長形狀,飛機破壞嚴重。據此分析,飛機是以較大速度先尾部接地,形成跳躍,然後兩翼先後折斷,機身呈圓筒狀帶慣性前沖破碎解體,機上人員被甩出。在此過程中,油箱破裂,造成大面積燃燒。再次,「三叉戟」是下單翼飛機,不利於野外降落。由於兩翼安裝在機身下部,機翼和機身腹部都有較大的油箱,因而在不放起落架著陸時,形成機腹和機翼同時接地,極易造成機翼折斷,油箱破裂,引起燃燒。從殘骸照片和示意圖看,左翼尖 (按:有「56」字樣的殘翼)和中發動機噴口摔在一起,距飛機著地處僅二百米,就是說整個左翼是在落地後一百八十米範圍內就已折斷。降落場地雖是草原,地面仍然是不平坦的,這也是造成飛機撞擊,跳躍破碎的原因之一。

  飛機為什麼要野外降落?一是油料不夠,難以繼續飛行,不得已降落的可能性極大。從山海關起飛時,油箱存油十二點五噸。從山海關至墜毀地點,共飛行約一百一十八分鐘,飛行高度從二千五百米到六千五百米,航程約一千零八十公里。根據飛行實踐經驗,在三千至四千米高度飛行,每小時耗油量為五噸左右。從「256號」的飛行高度和全航程估算,耗油量要九點五噸至十噸。因此,飛機到墜毀地點時,存油量只有二點五噸左右,而這時油箱有一部分油,因為油泵抽不上來,還不能使用。所以,這架飛機要在低空繼續飛行,最多只能飛二十多分鐘。這可能是急於野外著陸的主要原因。二是飛行員在空中沒有掌握飛機的精確位置。由於機上沒有領航員,地面沒有導航,又是夜間飛行,飛行員很難判明當時飛機的精確位置。該機墜毀地點,位於溫都爾汗東北僅六十公里 (空中直線距離),而溫都爾汗有一機場,如果駕駛員知道自己的位置,去該機場降落的油是夠的。因此,不明自己的精確位置,可能也是促使其急於帶油進行野外降落的原因之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