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血泊羅霄 | 上頁 下頁 |
六七 |
|
§用杉本、樹皮蓋起來的紅軍醫院 工農革命軍上山之初,在甯岡茅坪的攀龍書院,辦起了工農革命軍自己的第一所醫院。 這雖叫「醫院」,但簡陋得叫人難以置信。 缺醫少藥,器具簡單。 年過八旬,當年是這所醫院中醫的賴辛達老人,蹣跚地來到這醫院的遺址上,向人們介紹當年的情景: 「毛主席1927年10月割禾後來到寧岡,三灣改編時成立的衛生隊就設在這裡,共有四十人左右。這個衛生隊在茅坪的攀龍書院建立了一個醫院,有中醫賴于華、陳金,西醫吳鵬飛共三個醫生,11月又增加我和黃少古、謝貽階三個中醫。現在舊址這邊的一個小膳廳是當時中醫的醫療室。輕傷員、擔架隊住樓上,床鋪攤在樓板上。起初傷病員只有四五十人,傷員用的中藥,是靠大隴、灘頭兩個小藥店供給……後來不久藥就用完了,我們就上山去挖了七十多種草藥,有金銀花、土茯苓、木通、麥冬、厚樸、茵香、金英子、庫前草、五加皮等。 「1928年農曆四月,毛主席發動打永新,搞到不少藥放在茶頭源,這時藥材豐富了,部隊和群眾都來這裡看病、買藥。」 根據地擴大以後,療傷和救護的任務就越來越重了,當時擔任過護士的肖明將軍回憶說: 「朱軍長和毛委員的兩支部隊在井岡山會師時,當時茅坪醫院裡有一個莫隊長和葉黨代表,下面只有幾個中醫生和西醫生,設有一個醫務室,還有看護排、擔架排、事務排,每排有十多個人。這醫院內只能容納四五十個病人,但來來往往的病人比較多。這時,醫院裡的藥材已開始缺乏,雖然各地黨組織想方設法衝破重重困難,把治槍傷用的紅汞、碘片等西藥也送到根據地來,但是不夠用。因此,醫院就組織醫務人員和附近的群眾上山采草藥。……因為沒有西藥,就用中草藥來治槍傷,沒有碘片了,就用鹽水洗傷口,部隊打仗時,醫院的醫生、擔架排就隨部隊上前線救護傷員,國民黨的俘虜兵受了傷的,我們也給他治療。」 毛澤東就是從主張給敵軍的傷兵療傷開始制定出「優待俘虜」的政策。 那是1928年的2月,工農革命軍攻克寧岡的新城之後,抓來了敵軍四百多個俘虜,同志們對國民黨右派懷著極大的仇恨,對他們的反革命罪行深惡痛絕。這回頭一次抓來那麼多俘虜,就把這仇恨發洩到這些俘虜兵身上了:有的不給飯吃,有打有罵的,有傷不給藥吃,甚至有的戰士用石頭去砸俘虜的腦袋的。這些事不久讓毛澤東知道了,他教育這些紅軍戰士說:「無產階級要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無產階級自己。那些俘虜,也是被抓來當兵抵炮灰的,要瓦解敵軍,我們不僅不虐待俘虜,還應當優待俘虜。」就這樣,毛澤東在井岡山第一次提出了以「醫治白軍傷病兵」和「釋放俘虜」的俘虜政策。 茅坪的這所醫院,雖說簡單、原始,但它卻挺管用,幫助工農革命軍解決了上山之初許多實際問題。人民解放軍上將、總後勤部部長張宗遜將軍說:「我在茅坪醫院住過兩次,第一次是打茶陵後,第二次是黃洋界戰鬥後。……醫生每天用竹片捅到傷口裡,把舊紗布拿出來,換上新的,換藥時痛得難忍,總不見效。後來請來本地的一些草藥醫生,也不知用的是什麼草藥,有草根、青草、樹皮,混在一起,砸成糊糊,然後敷在傷口上,把膿血都弄出來,再貼上一張膏藥,一個星期就好了。……我記得那時在茅坪不叫醫院,只是傷病員在裡面住著治病。在山上叫紅軍醫院,就是在小井,是1928年冬天建立起來的。」 紅軍不斷擴大,戰鬥日益頻繁,傷兵也日漸增多,這時,在井岡山上又建立了一個醫務所來緩解矛盾。但有時傷兵突然增至數百人,茅坪和大井的醫療條件都已不適用了。1928年6月間,毛澤東和朱德決定在井岡山上的大小五井成立紅軍的第一所正式醫院。 軍委決定,由紅四軍後方留守處處長鄧允庭負責領導籌建醫院的規劃工程;由防務委員會主任王佐負責籌集建院的資金。正當籌劃小井紅軍醫院建築的當兒,龍源口戰鬥打響了,這時,八百多傷兵源源不斷地抬上了井岡山。為了應急,醫院決定先在大小五井成立四個管理所,一、二所設在大井,三所設在中井,四所放在小井,所有傷兵全部住在當地群眾的家裡。 傷兵越來越多,建醫院的任務越來越緊迫。紅四軍軍委決定,為克眼建院的資金困難,號召軍民自覺募集資金。很快,有捐三角的,有捐四角的,也有捐一塊的,每人都盡其所有了。 你一點,我一點,合計起來,已有一千塊大洋,木工、蔑工、鐵匠等人的工錢可以解決了。 至於建院的建築材料,軍民們就地取材,上山砍杉木做棟樑,鋸板子做牆,取杉樹皮當瓦,男女老幼齊動手,蓋起了第一棟醫院的房子。 這所醫院,原來計劃建三棟房屋,但第一棟才建好不久,1929年1月29日,竄進根據地的敵軍放一把火,將它燒得精光。一百三十多名重傷員全部被敵殺害,醫院內所有的病歷、病員名單和醫院管理人員的資料,隨著這把火也化為灰燼。解放後,我們幾經艱難,從南到北,採訪所有從這醫院走出去而尚健在的老將軍們,才得到以下這樣一個粗略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名單: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