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血泊羅霄 | 上頁 下頁 |
六〇 |
|
§毛澤東「閉門造車」,中國的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誕生了,譚震林當主席 四個團五千餘人的工農革命軍,分成三路大軍,以分進合擊的勢態,按照預定的計劃向湖南的中心城市長沙發動攻擊。湘東贛西的秋收起義爆發了,給了全中國的人們一個極大的震動,國民黨右派立即聚集大量的兵力來對付起義的部隊。終於,這次起義,有勝有敗,先勝後敗。 當起義的隊伍打到只剩兩千餘人的時候,當攻擊長沙的計劃已無法實現的時候,冷靜的毛澤東知道如果再強行執行原有的計劃將意味著什麼。對於中國的國情,中國的革命,中國的前途,這時候,應該說他是越來越清晰了。 毛澤東並不想拿著雞蛋去碰石頭。 終於,他在9月19日夜裡的文家市會議上力排眾議,在沿途征程又力克阻力,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氣,率領這支敗軍之旅,幾經艱難,艱苦輾轉,經過一個多月叫人難以想像的困苦,在1927年10月27日,帶著他身邊僅有的三百多人,登上了井岡山上的茨坪。 就這樣,共產黨人第一次上山了,第一次把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秋收起義攻長沙失敗,使毛澤東更冷靜、更有心計了。他領著這支隊伍,一會兒湖南,一會兒江西,再入湖南,又進江西,行進在湖南、江西省的邊陲地帶,走進了湘贛兩省的夾縫之中。 具有非凡智慧的毛澤東,一路上,他一邊走,走在中國革命歷史的夾縫中;一邊看,他觀察著兩省的群眾基礎,察看著一路上的地形地貌;一邊比較,比較著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比較著中國的城市和農村,比較著敵我力量的差別…… 他終於下決心了,他決心要為這支弱小的隊伍找個落腳點,要為中國革命安個「家」。 毛澤東上山「安家」的經過,當時的親歷者的回憶和敵方的報道中都有詳盡的記載。 三灣改編時的前委委員、建國後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的熊壽模向我們介紹當時他們進軍井岡山時的情景時說:「我們從三灣開入寧岡,進駐古城,毛委員宣佈我們以後就在井岡山周圍活動,不再去廣東找葉挺、賀龍了……這一項就大得人心。大家感覺到有了家似的,安定下來了。」 有一名叫「鐵心」的人,他本來也是共產黨的工農革命軍中的一分子,快到井岡山時,他吃不得苦了,動搖了,後來跑到敵人那兒去了。他要向新的主子介紹毛澤東上井岡山的經過,於是寫了一篇題為《毛澤東落草井岡山》的文章,其中是這麼說的: 三天以後,工農革命軍到了寧岡的升鄉(即古城)……我們的毛仁兄卻召集所有的黨員,同那些代表開了一次聯席會議。毛澤東說:「袁文才是非常革命的,他經營此間,已有多年的歷史和經驗,我們決心和袁同志在一起。」到這時,毛澤東才落草井岡山。 1930年,寧岡縣的土豪們向江西省政府寫了一個報告,名曰(甯岡歷年赤禍之真相),其間也這樣說: 十月間,毛澤東自萍鄉敗來,始占縣中心古城街,期逾一周。……毛之部下人馬槍桿不過千餘,至觀井岡之險,固足以守,由是伏機始定。 毛澤東登上井岡山後,就決定不走了,要把「家」安在井岡山上。 這時,他得知湖南的茶陵縣城是一座空城,敵軍的兵力已全部調往前線同李宗仁火並了。毛澤東抓住了這一戰機,下了他上井岡山後第一道軍事命令: 乘敵空虛,攻下茶陵! 在這次打茶陵戰鬥中立了功,爾後毛澤東將他由排長升為連長的譚希林將軍,他的回憶特別風趣,他說: 「這次打茶陵是11月中旬,也是宛希先帶隊,一營和團部在礱市集合出發。出發前,毛委員給我們講了話,他說:『這次打茶陵我們要擴大政治影響,要宣傳、組織、武裝群眾。』他還風趣地說:『我這個人是要革命的,可我這只腳不太革命。』確實,他的腳爛得厲害……腳上穿著一雙草鞋,腳被草鞋打破,肉已潰爛,走路很困難……上井岡山以後,不久就去打茶陵。當時他在井岡山正忙著做改造袁文才、王佐部隊的工作,又要指揮全面,又要處理大事,所以他沒有親自帶領部隊去打茶陵。」 毛澤東所以讓宛希先、陳浩替他指揮去攻打茶陵,是事出有因的:一是他腳爛得實在已難以行走了,他確實需要喘口氣、治治這雙腳了;二是他要開始營造井岡山這個「家」,要儘快把管理「家門」的袁文才、王佐這兩個綠林兄弟教育改造過來。出於這兩個原因,毛澤東就坐鎮在井岡山來指揮了。 幾天之後,傳來捷報:茶陵城攻下了。 山上山下,一片喜悅。 又過了幾天,毛澤東在茨坪接到了黨代表宛希先從茶陵寫來的一封信,信中向他彙報: 攻下茶陵後,陳浩主張成立一個「茶陵縣署」,命譚梓生去當縣長,縣府裡的人基本還是原縣政府的原班人馬,處理各種糾紛案件,用坐堂審案的辦法。部隊的給養全靠向商會攤派……整個茶陵依然冷冷靜靜,人民群眾對這個縣署也漠不關心,而陳浩等人成天花天酒地,尋花問柳…… 毛澤東看罷信後,連連說道:「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嗎!人民群眾照樣沒有權力!」 那麼,該建立什麼性質的政府呢? 這個政府該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