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血泊羅霄 | 上頁 下頁 |
三 |
|
§是進?是退?向西?向南?毛澤東和余灑度第一次交鋒 正當起義軍準備一鼓作氣按原定計劃進攻長沙時,冷不防,一支暗箭從側面疾速射來。 這支箭是邱國軒放的。 邱國軒原是黔軍王天培的殘部。王天培潰散後,邱國軒率一團人在修水一帶為非作歹。工農革命軍到修水後,趕跑邱國軒,又殺了他一個營長,給了他一個下馬威。後來餘灑度突發奇想,欲收編邱部,未曾想到邱國軒欣然應允,於是,一股臭名昭著的土匪搖身變成了工農革命軍。 9月11日,紅日西斜,殘陽如血,餘灑度端坐馬上,率師部和第一、四團向長壽街進發。 忽有士兵來報:「不得了,前面打仗,邱團長帶著馬弁大聲喊殺!殺!」 餘灑度一笑置之:「打仗不喊殺喊什麼?」 稍頃,又一士兵捂著肚子來報:「第一團打散了!」 餘灑度這才滾鞍下馬。然而,邱國軒部已從兩翼包抄上來,將所有軍需物資席捲而去。 第一團慘敗,餘灑度仿佛挨了一問棍,傻了眼。 以師參謀長身份指揮部隊的鐘文漳號啕痛哭一番,不告而別。 緊接著,像有傳染病似的,各路大軍紛紛失利—— 9月14日,三團在東門市遭敵襲擊,損兵折將。 9月17日,二團在瀏陽被優勢敵人包圍,僅存一營人馬。 作為秋收起義的參加者,何長工後來回憶到這段歷史時有了比較客觀的認識: 「現在看來,進攻長沙是相當冒險的,是當時急於報復的進攻戰略。 「這次也給我們一個教訓:一些改編的部隊非混編不可,非有我們的骨幹不可!否則,也不會有四團的叛變,結果吃了四團的虧,等於把國民黨的一支別動隊弄到我們後方來了。 「再有一點教訓,就是沒有一個目的地,沒有一個落腳點,沒想到家安在哪裡,何處是歸宿。」 各路兵馬懷著沉痛的心情,陸續到了瀏陽的文家市。 9月19日晚,文家市里仁學校的溫度驟然升高。整個通宵,教室裡爭吵不休。自從前敵委員會成立以來,前委會議第一次出現這種現象。 師長余灑度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位黃埔軍校三期的畢業生對農民出身的毛澤東頗有點瞧不起,他自始至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取瀏陽,攻長沙」。 應該說,餘灑度與當時中央的觀點還是一致的,就在這次會後的第四天,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新任特派員任粥時到了長沙,同時帶來中央政治局的指示:要蘇、余繼續向長沙進攻,長沙立時舉行暴動。 孫中山曾經分析人有三種,一種人是先知先覺,一種人是後知後覺,還有一種人是不知不覺。 毛澤東當屬第一種人。當中央還在固執地留戀蘇俄革命成功的道路時,毛澤東早已發現了中國革命的另一條道路。他將目光轉向了廣袤的農村。 所以,當餘灑度說了一大通理論來證明他的觀點時,毛澤東不慌不忙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張不知從哪兒找來的皺巴巴的地圖,指著羅霄山脈的位置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中國政治不統一,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們要找敵人統治最薄弱的地方。」 會議開始以來一直沒有說話的盧德銘也站了起來:「毛委員說得對。現在交通要道的城市不是我們佔領的地方,如果我們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毛澤東心頭一寬:有了總指揮的支持,前委作出的決定就能付諸現實了。 第二天清晨,集合起一千五百餘人的隊伍,毛澤東向部隊宣佈前委作出的把部隊開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去的決定。 9月20日,這支隊伍跟著毛澤東離開文家市,經萍鄉向湘南轉移。 文家市,成為中國革命轉折點上的轉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