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五九 |
|
§0805-1(BJ0806)第一次踏上北冰洋的冰,後悔忘了帶紙巾 上船一個多月,這是第一次離開雪龍號。儘管踏上的不是土地,一樣很結實。8月5日(北京時間8月6日)淩晨2點,我第一次到了冰上。 這是一塊很大的浮冰,據估計有4不是球場那麼大。但實際上中間有很多裂縫,寬有半米左右。我們的船靠在離冰不到2米的地方停下。 在這之前大約五六個小時,直升機已經把十幾名隊員送上了冰。我們在船上可以看見升起的紅色系留飛艇以及藍色的帳篷。這也是考察隊第一次上冰作業。 張瑞剛要提上他的寶貝一一絕對重力儀上冰去側重力,這是個機會。一位記者找到張瑞剛說:「我幫你拎儀器吧?」張面帶難色說:「哎喲,已經有10個人報名要幫我拎東西了」。實際上,大家都想下去看看。一來一個多月總在船上呆著,從心裡有離開一下的願望。二來冰上隊員忙得熱火朝天,不下去看看怎麼寫稿? 最後所有記者都要求下船,秦為稼有點為難,這麼多人下去,出了問題怎麼辦、他請示隊長陳立奇,陳立奇問:經過吳金友同意了沒有,我們一起說:到處找不著他。 陳隊長還算開明,同意我們下船,並安排專人統計下船的確切人數。 我穿上了所有發的和自己帶的衣服,包括兩件毛衣、一件夏考服、一件防寒服、兩身保暖內衣、一件救生衣、一條毛褲和一條工作褲,上身七層。下身四層,並穿上了大號雪地靴。 夜裡2點,水手長指揮開動大吊車,把我們一行4個人一組,連同儀器從甲板放到浮冰上。我們4個人負責運送一些物資,包括一桶大約20升的汽油。一箱電纜,還有幾件儀器。這些東西放到一個雪橇上。我和前來接應的國家氣象局卞林根研究員在前面用繩子拉,還有兩個隊員在後面照應。沿途有兩次雪橇翻車,到達營地時我們已累得滿頭大汗。 張瑞剛和他的合作夥伴鄂棟臣教授趴在雪地上鼓搗重力儀,左轉轉右敲敲,就是就是沒有數字顯示,急得滿頭是汗。後來他們終於測得了重力數值,並把副產品告訴我們:這塊大冰在順流漂動,速度大約為每秒鐘5釐米。 卞林根教授在測量冰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強度,初步測定,太陽照射下來的熱量,60%被冰面反射到空中。 鄒捍的小組在冰面工作24小時,每6個小時放一個探空氣球,觀測一個變化過程的大氣參數。他說,這個地方的大氣平流層比白令海的要高,氣球在白令海升到9000米高空到平流層,在這兒得升到11000米。 另外, 他們還發現這兒空中的氣溫非常高。300米上空的溫度最高達17℃,而我們所在的冰面氣溫為0℃左右。可以判斷,暖氣流佔據了這個地區的上空,而冰面寒冷則是海冰融化大量吸熱所造成。這點,也是剛才滴雨點而不是下雪的原因。 孫波和孟廣林已經在包裝他們采好的冰樣。他們用汽油鑽在冰上打洞取冰。沿途看到不少冰洞,看來他們的工作成效不小。我把自己的這一觀察結果說出來,他倆都笑了。孫波博士說,他們只打了兩個洞,都在4米左右,還沒打透這塊冰。因為冰在融化,很軟,給取樣造成了巨大困難。不過,已經取得的樣品還比較理想。我看到的洞是冰雪融化的結果,每個小洞是由冰面一塊深色的物質,如泥上之類吸收太陽熱量而形成的。進一步的變化,就是變成一個小漏、進而變成一個小湖,這是北極的典型現象。 的確,我們所在的這塊冰上,就有許多小湖泊。太陽升上了海平面,小湖波光粼粼,把我和聶曉陽吸引過去。 我們在雪龍號的左前方拍攝它在浮冰裡的雄姿,突然聽到船頭廣播傳來二副汪建忠的聲音:「任建民、聶曉陽,你們已經到了浮冰的邊緣,趕快退回去!」原來,船上專門有人守望。我們在冰上覺得離冰邊還很遠,但在高處看來已很近了。 夏立民是最先乘直升機到達冰面的隊員之一,他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放哨,背著一支全自動步槍,兩個彈匣分別壓滿了30發子彈。不過,只有人聲稱看見了北極熊的糞便。 記者和部分隊員開始返回船上,我幫盂廣林拉一個盛滿冰樣的大箱子,在過一個冰縫時,箱子卡了一下,一下子把我摔了個四腳朝天。好在有雪,衣服也厚,什麼事也沒有。夏立民在雪上拉著一個大箱子,邊走邊念叨:「我要洗熱水澡,我要喝咖啡,我要吃麵條!」 已是淩晨5點, 太陽升起來,從雲縫裡投出一片霞光,天邊形成一道道波式的雲。我們雖然在冰上只活動了3個小時,不覺也是身乏腳軟、饑腸轆轆。 差點忘了:如果你也有機會上冰,千萬不要忘了帶紙巾。雖然你沒感冒,但自始至終,清水鼻涕會流個不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