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0721-1(BJ0722)夜探海洋世界,小生物關係全球變暖 7月21日(北京時間22日)夜裡2點,船停了,又一個站位到了。 我來到船的左舷。海水深達3600米,大洋組的科學家要在這兒「探訪」海洋生物。一個網兜於下面用鉛錘吊著,拴在絞車鋼纜上,謾慢放入水中。纜車在數字顯示為200時,停下,再拉上來。截面為0.5平方米。高度為200米的柱形海水中的浮游動物就全部集中到網兜子中去了。 說是個網兜子,其網眼直徑只有0.33毫米,大部分浮游動物尺寸都大於這個數字。網提到水面以上,用海水沖刷乾淨,剩下的物質被收到了一個瓶子裡。晃動瓶子,裡面發出藍色的光,如瑩火蟲一樣。這是小動物發出的磷光。就著燈光,可以看見裡面有一些紅線頭一樣的小東西,稠稠地,隱隱在動。 中科院海洋所的李超倫取一點樣品放在顯微鏡下,我湊上前去,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呈現在眼前。無數小動物都在動,有的像蜜蜂一樣,長腳一撓一撓地動;有的像蝦一樣,一跳一跳地竄;還有的像餅子,慢慢地蠕動。但每個小動物都玲攏剔透,如水晶做的藝術品,鑲嵌著鮮亮的瑪瑙般的紅點。 李超倫介紹說,海洋裡的動物分為游泳動物、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三種。浮游動物就是游泳能力不強、無法對抗海流和海浪,只能在海水中飄浮的動物,它們的身體由蛋白質和脂肪構成,其中紅色的點叫「蠟質」,是儲存能量的地方。當然,並不是說浮游動物都很小,水母和海蟄也是浮游動物,熱帶水母的直徑最大可達2米。 李超倫和張武昌博士這次考察的項目是「浮游動物關鍵種種群動力學」,他們還要在原地取一些海水,把這些可愛的小東西放在一個大器皿裡養起來,從而測量它們的攝食率、產卵率代謝率等數據。 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的副研究員林景宏「執掌」 兩張網, 網眼直徑分別為0.075毫米和0.5毫米,前者捕獲浮游植物,後者捕獲浮游動物。她不做活體培養,而是用福爾馬林把樣本保存下來,回去分析種群結構。在每一個站點,網都要放至200米深,如果水深少於200米,就把網放到底。在24小時連續工作站,還要分成4層分別取樣:0~50米,50~100米,100~200米,200~500米各拖一網。 國家海洋局二所的盧勇和金明明則用一個電動控制的10升采水器採集海水,研究其中的氮(硝酸氮、亞硝酸氮、氨氮)、矽、磷的含量。 以上所有工作,其實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氮、矽、磷如同莊稼的化肥,供給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而浮游動物在海洋中就像陸地上的昆蟲一樣,是分佈最廣、種類最多的一類,它們主要以浮游植物為食,又是魚類的食物。有些肉食性浮游動物又吃仔魚和魚卵,反過來抑制魚類的生長。因此,浮游動物在海洋生物狀態中起關鍵作用,研究它們的種群結構,可以為我們的遠洋捕撈提供基本參數,這些也是目前國際上研究海洋生物的熱點課題之一。 此外,如果水中氮、矽、磷突然增大,浮游植物生長加快,充足的食物會刺激浮游動物一下子多起來。多到一定程度,食物和氧氣不足,這些浮游生物就會死亡,其屍體腐化分解,會消耗更多氧氣,如此惡性循環,就會形成令人們聞之色變的赤潮現象。浮游植物還有一個令人關注的功能,它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徑之一。人們普遍認為,全球變暖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有直接關係,因此,研究浮游植物也許還能為我們省下買空調的費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