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前言 所見即所得

  採訪北極科考,是我人生中一段濃縮的經歷。

  從沒有祝賀過這麼多人的生日,從沒有參加過這麼多聚餐,從沒有吃過這麼多麵條,從沒有跑過這麼多路,從沒有坐過這麼長時間的船,從沒有過這麼多的驚喜,從沒有交過這麼多的朋友。從沒有寫過這麼多文字,從沒有拍過這麼多照片。

  我的這些文字,是每天一段一段寫下來,完全以時間為順序。看見什麼寫什麼,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也許嚴格地說,這不是書的寫法。我理解的寫書,應該是觀察、體會、記錄,回到家的時間,端一杯咖啡,慢慢地回味,仔細地梳理,再一點一點倒出來。打個比喻說,本來應該是經過精烹慢燉,端出來一鍋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可我端出來的,卻是西紅柿一盤、醬牛肉幾片。

  不過,我安慰自己的理由是,西紅柿燉牛肉固然味道鮮美,可兩種食品分開來吃,更能品嘗到原味原味。

  人的想法是時時改變,在船上寫出來的東西,應該更接近於真實。

  我是個記者,而不是個作家,我珍視自己文字中的真實感,我看重記錄事件的客觀性。最痛苦的感覺,莫過於明知道事情是這樣的,而我的筆下卻成了那樣。

  我讀過不少寫極地的書,我為考察隊員的崇高的奉獻精神所感動。但我卻始終有著一種隔著霧看花的感覺,我知道那是真實的,但我還是想看得更真切一些。回頭想我寫的這些東西,沒什麼主題,也沒有什麼主線,沒有指導思想。唯一的條條框框是我自己。當記者習慣了,我不斷地問自己:這個能寫嗎?那個能報嗎?我於是不斷地克服這種想法,努力地做到自己寫下來的,就是自己看到的。借用一句計算機術語,叫做所見即所得。

  相信讀者的判斷力,我想這是新聞應該做到的基本點。如果總認為把事實完全告訴讀者就會產生誤導作用,其實是一種思想上的誤區。我給報紙寫稿時,總寫作這本書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自己把這稱為幕前與幕後。

  讀者的需要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歡只看幕前的東西,也有的人除了喜歡看演員的表演之外,還想知道演員上臺是怎麼化妝的,下臺後是怎樣禦妝的。當然,不是說幕後就是內幕,就是隱私,就是見不得人。上臺唱戲是工作,上妝下妝也是工作。

  因此,我的文字中有考察隊員的艱辛與勞累,有奉獻與犧牲,但也有煩惱和孤獨,有自我與利益。除了一名光榮的代表國家的考察隊員外,在我的眼裡,他們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努力工作的職員,一個受我尊敬的朋友。

  如果說敘述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還試圖用照片來記錄這次科考。相信他們會更客觀、更直接。

  感謝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楊天賜社長,感謝該社電子出版中心劉航主任,是出版社為我提供了和讀者交流的機會;感謝責任編輯楊東星,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編輯;感謝何新忠,他在這本書的誕生過程中功不可沒。他們為這本書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感謝我的妻子孟彥,她的鼓勵與幫助,是我完成這些文字和圖片的動力。

  最應該感謝的是可敬可愛的考察隊員們,從首席科學家到每一位科技人員、每一位記者、每一位船員,是他們的行為,為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作者
  1998年8月26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