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上海灘風月女明星 | 上頁 下頁
一一八


  【 附錄三:上海灘部分男影星簡介】

  §鄭小秋

  (1910—1989):鄭正秋之子,生於上海,童時即在「明星」首部「長片正劇」《孤兒救祖記》中初登銀幕。20年代,鄭小秋告別童星時代,開始以「小生」形象出現於銀幕,至30年代的這段時間,他作為「明星」的主要「小生」,主演了《火燒紅蓮寺》、《黑衣女俠》、《空谷蘭》、《啼笑姻緣》等一批影片。

  直至1933年,鄭小秋在《春蠶》和《姊妹花》中分別飾演的農村青年「多多頭」和木匠「挑哥」才表現出了藝術上走向成熟的風采。

  1935年,其父鄭正秋去世以後,「明星」讓他承乃父衣缽,改行當導演。此後,他曾協助張石川導演過《壓歲錢》、《女權》等片。「孤島」時期,曾在上海為「國華」導演影片。抗戰勝利後,為「大同」導演影片。

  §王獻齋

  (1898—1941):原名王有廷,生於一俄國華僑家庭,祖籍山東。滬江大學醫科肄業後,進入「明星」。曾參加「明星」第一部影片《滑稽大王游華記》的拍攝。

  在「明星」,主要影片中的壞蛋大多由他飾演,他塑造了數十個壞蛋的形象,諸如《最後之良心》中的暴發戶、《歌女紅牡丹》中的無賴丈夫、《劫後桃花》中的地痞、《啼笑姻緣》中的琴師等。

  他所塑造的惡人形象,曾被時人評為「無賴標本」、「人類罪惡的象徵」。銀幕上的王獻齋壞事做絕,現實生活中的王獻齋卻是一位謙謙君子,風度儒雅,衣著講究,淡泊守志,忠於友誼。

  1941年夏,王獻齋面塗油彩,身著戲裝,昏倒在拍片的水銀燈下,再也沒有醒來。在20年的銀海生涯中,他「以演技突出于群星,高踞第一把反派交椅,享譽默片及聲片前期這兩個時代。」

  §朱飛

  1903年生於上海一富人之家,曾就學於遠東商業學校,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20年代初即為英美煙草公司電影部羅致為主要演員,拍攝廣告片。他以各種優雅而含挑逗性的抽煙姿態所拍的香煙廣告片,極為張石川欣賞。

  1925年,張石川將其挖至「明星」,當年即令其在《空谷蘭》一片中飾男主角,該片非常賣座,朱飛也因此聲名遠揚。此後他又連續主演了《多情的女伶》、《良心的複話》等10多部影片。

  風流調儻的朱飛成名後逐漸放浪形骸,在脂粉陣中盡顯其長,博得美人歡心。自恃一流明星,拍片經常遲到或早退,還常與導演「頂牛」,1928年,被張石川解雇。

  此時的朱飛,染鴉片癮已深,無力自拔,終於在30年代因吸毒過深而慘死。

  §張慧沖

  (1898—1962):廣東中山人,家境富有。早在2O年代初,出於興趣,加盟商務印書館影片部,主演了《蓮花落》、《好兄弟》等片。後又與人合股創辦聯合影片公司,主演了《水落石出》、《劫後緣》等片。

  自1925年應邀參加「明星」《新人的家庭》拍攝後,加入「明星」。因其外貌英武,又精于駕車、騎馬、游泳,故多演俠客打鬥片,成為中國第一位武俠明星。

  1927年,張慧沖在其父去世後,繼承了25萬銀元的財產,於是脫離「明星」,自創「慧沖影片公司」,專拍武俠片。所拍影片的主演大多由他與妻子徐素娥擔任,但營業上極不成功,慧沖公司在30年代初關門。

  破產後的張慧沖,組成了一個魔術團,浪跡於南洋,後成為「海派」魔術奠基人。1962年臨逝於上海。

  §龔稼龍

  原名龔家龍,南京人,1902年生。早年在南京體育場做管理員時就嚮往銀幕生涯。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影人鄭矜蘋相識,闖入上海電影圈。

  1926年被「民新」導演卜萬書看中,邀其主演卜萬苦執導的《玉潔冰清》一片,隨後與蔔一起轉入「明星」,參加了《掛名夫妻》、《湖邊春夢》、《同學之愛》等多部影片的拍攝。

  來自體育運動場的龔稼龍體態健美,不同於當時「脂粉氣」的「小生」,這個新「小生」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30年代,作為「明星」最有名的男演員之一,主演了《狂流》、《春蠶》、《脂粉市場》、《到西北去》等多部優秀影片,對30年代現實主義影片潮流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金焰

  (191I—1983):原名金德麟。1927年春,金焰南下上海,懷著找一個不要本錢的職業的願望,經人介紹進了民新影片公司,從此涉足影壇。1929年,轉入「明星」。孫瑜在拍攝他的《風流劍客》影片時,大膽起用金焰,時年19歲。

  193O年,金焰加入「聯華」,在孫瑜編導的《野花閑草》中飾男主角,是年冬影片公映,觀眾驚喜地發現金焰這一新型男主角的英俊形象。接著、金焰又主演了《戀愛與義務》、《一剪梅》等影片。

  1932年,上海《電聲》舉辦了觀眾評選「電影皇帝」的活動,結果金焰當選,成了觀眾心目中的「影帝」。此後,他又主演了《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城市之夜》、《大路》等一大批左翼影片。

  3O年代是金焰從事電影創作的黃金時代,他成為3O年代現實主義電影潮中最有成就的男影星。

  §袁牧之

  (1909—1978):原名袁家萊,浙江寧波人。13歲赴上海讀中學,此後開始了演劇活動。1934年,袁牧之進入「電通」,從此開始了他的銀幕形象的創造。他在「電通」主演了《桃李劫》、《風雲兒女》,從而由一個著名的話劇演員成為受觀眾喜愛的電影演員。

  「電通」結束後,袁牧之加入「明星二廠」,主演了《生死同心》,他一人扮演了革命志士和華僑青年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演得是那樣的涇渭分明,令人嘆服。

  袁牧之對電影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的表演藝術,作為一名電影編導,他在30年代共編劇或編導了3部影片,即《桃李劫》、《都市風光》和《馬路天使》。尤其是《馬路天使》在藝術上、結構上送到高峰。

  抗戰期間的1938年,袁牧之主演了「中制」影片《八百壯士》,同年奔赴延安。

  §金山

  (1911—1982);原名趙默,字緘耳。祖籍湖南沅陵,生於江蘇吳縣。20歲時闖入上海灘,1932年,金山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左翼劇聯的創作、演出等工作。

  他與章泯組織了東方劇社,又參與了上海業餘劇人協會的創立。左翼電影運動興起後,金山在演劇的同時,參加了進步影片的拍攝。

  他為「新華」主演了《狂歡之夜》和《夜半歌聲》,尤其是他所飾演的《夜半歌聲》中宋丹萍一角,雖帶有舞臺痕跡,但卻以濃郁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激情,震憾了觀眾的心靈。

  抗戰爆發後,金山主要從事戲劇活動,曾率文藝團體赴海外為抗日募捐。抗戰勝利後,他在「長制」編導了著名影片《松花江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