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十大下臺元首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第4章 「水門」露醜的美國總統 ——尼克松 1968年,理查德·米爾豪森·尼克松就任美國第37屆總統。在這之前,他曾經寫過一部名為《六次危機》的書。在這部書中,尼克松詳細地記述了他自1947年正式投身政界後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所經歷的六次政治風浪——六次危機。這六次政治風浪,洶湧險惡,有幾灰簡直就是政治颱風,鋪天蓋地而來,險些將他投入滅頂之災中,結束他的政治生命,或使他的肉體灰飛煙滅。 使尼克松頗感慶倖和自豪的是:幸運之神對他特別關照,在幸運之神的庇護下,尼克松駕駛著他的生命之舟,頂狂風,戰惡浪,避暗礁,居然一次又一次地安全地渡過了「危機」。展望未來,尼克松並未被以往的勝利衝昏頭腦,他清醒地認識到:對他這樣一個獻身政治的人來說,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不可避免地還會有「危機」。飽經政治風霜的尼克松對此做了思想準備,他對前途充滿信心,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有魄力,在未來的「危機」中,迎風鬥浪,化險為夷,一如既往地安渡「危機」。 不出尼克松所料,1972年,尼克松政治生涯中的第七次危機真的降臨了。這第七次危機就是震動了全世界的「水門事件」。與前六次「危機」所不同的是:在第七次「危機」中厄運代替了幸運。 §4.1 民主,共和兩黨逐鹿,爭連任尼克松拼搏 1972年,是美國的大選之年,四年一度的總統換屆選舉將在這一年11月份舉行。從年初開始,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都在為大選中能夠獲勝而展開積極的活動。 此時執政的總統,身為共和黨的尼克松,眼看自己第一屆四年總統任期即將任滿,他捨不得離開總統的寶座,他決心爭取連任總統,再幹四年,為此,他煞費苦心,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尼克松在第一個任期內,已經樹立起了自己的「光輝形象」。從政績來看,尼克松在第一個任期內在內政方面建樹不多,但在外交方面卻是屢獲佳績。他一上臺就提出了著名的「尼克松主義」,緊接著,著手設法從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脫身,嘗試同打了20多年「冷戰」的對手蘇聯進行對話並緩和雙邊關係,更令世人吃驚的是,他摒棄了從杜魯門到約翰遜歷屆前任總統的反華政策,果斷、積極地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改善關係。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事後公報一發,轟動世界。就在美國大選之年的1972年2月,尼克松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北京的邀請,訪問中國,同毛澤東、周恩來舉行會晤,並發表了舉世矚目的「上海公報」。當毛澤東在他的書房裡,握著尼克松的手,並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儘快改善和發展時,身為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竟不加思索地接上一句:「是的,『一萬年大久,只爭朝夕』。」毛澤東的詩句竟恰到好處地被這位美國總統意味深長地引用,逗得當時所有在場的中國人都哈哈大笑。 訪問中國的成功,為尼克松贏得了巨大的政治聲譽。尼克松對此並不滿足,他還要錦上添花,爭取更多的功績和聲譽。離開北京後,尼克松又馬不停蹄地於5月份訪問了蘇聯,一下子與蘇聯簽署了包括關於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在內的九個重要文件。 尼克松的外交旋風令全世界的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美國人更是對這位膽識過人的總統推崇備至。在這樣的背景下,迎來11月份的總統大選,尼克松對爭取連任確實感到胸有成竹、穩操勝券。何況,作為在職總統,與其他競選者相比,他還有許多有助於競選的便利條件可資利用,這些都為他的競選勝利增加了保險係數。 久經政治風浪的尼克松並未被成功衝昏頭腦,他清醒地意識到,在表面上有利的形勢下,仍然潛藏著不利因素,對此決不能掉以輕心。比如,他的競選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已經悄悄地對他構成了威脅。民意測驗表明,公眾對麥戈文也頗有好感,這從民意測驗結果——倆人所獲得的支持率幾乎完全一樣、都是42%可以清楚地看到。有鑑於此,尼克松所在的共和黨必須使用足以致對方于死地的殺手鐧,才能保證尼克松在11月的大選中一舉獲勝。 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戈文相比,尼克松在爭取連任的競選初期沒能爭得顯著優勢,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是一個不會輕易服輸的人。在大學時代,尼克松就擔任過學生會主席,並且為爭取在校園內舉辦舞會(此前無此先例)而贏得了廣大同學的擁戴。從那時起,尼克松就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凡是已經確定的目標,他就一定要努力追求,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他都會堅持不懈、契而不舍。正如與尼克松朝夕相處四年多的白宮辦公廳主任哈裡·霍爾德曼在他的《權力的盡頭》一書中透露的:「尼克松在政治舞臺上純屬是一個進攻型的競選者。他的方針永遠是進攻、進攻、再進攻。演說時他唇槍舌劍,為了擊敗對手,他會採取任何手段,不惜一切代價。」這種性格也支配著尼克松此次爭取連任的競選活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