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人民記憶50年 | 上頁 下頁 |
一六一 |
|
§1990年:年輪 每一次發現,都是新感覺。 每一次流淚,都是頭一遭。 ——電視劇《渴望》插曲 「人的命運有窮通之別,有幸與不幸。但無論哪個人,大致都不願意拿自己的經歷來和別人的交換。因為一個人所經歷的,就是他的歷史。歷史不能篡改,也不能拿來交換。失去了歷史的人也就失去了他自己。失去歷史的人不曾存在過。 「人的資質有媸妍美醜之分,有聰明和愚魯。月明之夜攬鏡自照,無人之際躬身自省,人們也許會問問自己:我之為我,是怎麼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的?於是你就想起昨天。昨天的你,昨天你經歷的事。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你走過昨天,成了今天這副模樣。」 翻開90年代的頁卷,忽然想起了北裡先生為《世紀檔案》所作的這篇序言。整個90年代的形態,仍然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和發展著。90年代是記憶和現實水乳交融的年代,當我們敘述到90年代以來的歷史時,也許我們覺得最大的慶倖是,這歷史終於有機會在我們面前顯現出比較正常和純粹的形態。儘管90年代的風雲際會在我們眼裡更不像的——就是一場「歷史」?但我們踏上新的一輪「人民記憶」的征程時,我們心中回蕩的是80年代中期由劉索拉作詞的一首歌曲: 我想最後向你舍別, 我想最後轉過頭說再見, 忽然一段熟悉旋律, 在我耳邊時隱時現。 1990年的人們都記得,在這一年,神州大地異乎尋常地掀起了「毛澤東熱」和「紅太陽熱」。這一現象在文化學者那裡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和說法。但在更多的人眼裡,這預示著一種歷史觀的回歸,人們讚美毛澤東,追思毛澤東時代的平均主義和清廉,並不代表人們當真想要回到毛澤東時代。它只是表明了一種情感——一種經過改蘇開放價值震盪之後重新體驗被冷落的本土歷史的情感。在1990年,中國人經歷了精神解放之後的繁榮場面之後,進入了一個更加務實的歷史階段。 雖然外部世界增添了新的衝擊,開放的中國也遭遇了某種封鎖。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切使得進入90年代的中國人的情感變得更加內斂,令他們以更深厚的態度看待本土歷史。有人這樣說:沒有一個人會慶倖在苦難和匱乏的日子裡做一個中國人,但是,既然這段苦難和晦氣的歷史是你的以及你的父輩的一部分,那麼,你就沒有資格宣稱你已經「超越」了這種歷史和民族形態。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沒有因為同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而變成了別的民族,也是基於這個前提。 90年代之初形成的「歷史熱」,一直持續到現在。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經過探索和爭論,歷史評價的鐘擺漸漸地開始回歸原位。90年代形成的趨勢是:中國人彼此的認同感日漸濃厚。9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唯獨中國並未像有人希望的那樣加入這種乾坤改變的大跳躍。相反,中國人的內部變得更加沉穩和關注自身、關注本土和現世的價值,一個重要的跡象就是:我們所理解的「解放」,已經從偏重於觀念而轉化為偏重於物質。雖然中國人的生活沒有擺脫「跟著感覺走」的痕跡,甚至,商品經濟的衝擊某種程度上加重了某些人的迷信心理,但總的來看,命運的不可捉摸對大多中國人已成為歷史。 80年代的思想解放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福祉。 90年代開始的追求又逐漸消除著人們因價值震盪而產生的失落和乖誤。 正如我們所幸看到的,新一輪的年代雖然也產生著許多新的問題,但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從未有過的良性運轉,也產生了巨大的吸納能力。 當我們的後代書寫從這時開始的歷史時,他們會對我們正在做著的一切抱什麼樣的態度呢?他們會不會齊聲唱道:「他是一個呱呱叫的大好人……」 總之,他們會不會感激我們這一代人幫他們告別了晦氣和哀傷的歷史?他們會不會把我們正在做的,看上去是平淡無奇的事情視為一座里程碑? 這一切的答案,人們正在書寫。但有一點毋庸置疑,許多人正在為現在的年代即將成為歷史而激動不已。 1990年大事記 ◎ 北京解除戒嚴。 ◎ 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這次亞運會標誌著中國已被公認為亞洲體育強國。 ◎ 《渴望》和《圍城》成為本年度文化熱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