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人民記憶50年 | 上頁 下頁
一三三


  §1981年:移居北方的日子

  歸去來兮,
  老友將蕪,
  往事不堪回首,
  轉眼就白頭。

  ——侯德健《歸去來兮》

  80年代是中國航空史上充滿了政治色彩的年代,兩岸的航空器逃亡事件迭起,成為兩岸關係中的焦點事件。

  29歲的黃植誠不知道大陸這邊的故鄉是什麼個模樣,他讀過餘光中的《鄉戀》,但他的母親和哥嫂,叔嬸都生活在臺灣,所以,他不能理解「鄉愁」是一枚郵票,「鄉愁」是一座小墳的意義,他能理解的是:鄉愁是一彎淺水,「我在這邊,大陸在那邊。」

  黃植誠祖籍是廣東橫縣,1952年出生在臺灣,高中畢業後按例進入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受訓4年,在學校生活中,他每每看到關於《戰時勘亂條例》中光復大陸的文字,往往感到可悲又可笑,對於臺灣以彈丸之地志要吞併下去的大陸,黃植誠充滿無限的嚮往。

  在8年飛行生涯中,他多次想作吃螃蟹的人,他的潛心專一令他技術嫺熟,成績優異,並多次獲獎。他的特殊地位讓他可以收聽大陸對台廣播,他對兩岸廣播濃厚的火藥味不感興趣,但很喜歡「海峽之聲」中那位聲音柔和的徐曼小姐。那塊長官表示一定要光復的天空會是什麼樣的顏色呢?隨著歲月和青春的增長,越來越使他對大陸嚮往不已。他看見大陸的傳單,看外國報刊上關於中國大陸的資料,善於思辨的黃植誠對臺灣的一味惡意渲染產生了逆反心理。80年代以來,他擁護大陸關於和平統一的主張,不滿臺灣當局拒絕和談,阻撓統一的言行,決心以實際的動作為統一作貢獻。

  1981年8月8日上午20分,黃植誠從臺灣桃園機場駕駛F-5F型飛機起飛,同機的還有臺灣空軍5大隊中尉飛行員許秋麟,任務是對許進行儀錶飛行的考核。起飛後不久,黃植誠問現在到了哪裡,許秋麟驚恐地發現飛機到了大陸,黃植誠告訴許秋麟:「我就是要到大陸。」並問許願不願意回大陸,許說不願意,於是,黃植誠將許秋麟送到東引島上空叫許跳傘,黃植誠看到許秋麟的降落傘打開後,急速把飛機下降,沿海而飛行,飛進大陸上空,在福建前線某地機場安全降落,當機場站長為他解開傘繩時,他高興地說:「我早就盼望回到大陸,現在這個願望實現了。」黃植誠回到大陸後,受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歡迎和高度讚揚,福州部隊和空軍領導機關先後召開歡迎大會,表彰黃植誠的愛國、正義行動,獎勵他人民幣65萬元。並批准他參加解放軍,擔任某航校校長。

  9月30日,葉劍英元帥向新華社發表了著名的「葉九點」:(1)建議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2)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協議;(3)國家實現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4)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5)臺灣當局和各屆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6)臺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7)臺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8)歡迎臺灣工商界人士回到祖國大陸投資,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9)歡迎臺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土,民眾團體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方式提供建議,共商國事。

  大陸的積極態度無疑等於將了臺灣當局一軍,臺灣當局開始允許臺灣人回大陸探親,以至發展到投資立業,今日大陸的食品業巨頭頂新集團——大名鼎鼎的康師傅集團,就是台資企業在大陸的成功典範。

  1981年12月,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作用在於協助臺胞來大陸經商。投資、建廠、辦校、講學、做研究活動。

  1983年,鄧小平說:「和平統一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他表示不贊成臺灣「完全自治」提法,他說:自治不能沒有限度,既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在「葉九點」所談到的有關問題上,鄧小平進一步說明:祖國統一後,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可以實行與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中央政府要給臺灣留名額。

  1983年12月臺灣《中國導報》發表《對國事提出幾點建議》,「建議」認為:中國統一問題已到了非馬上解決不可的地步了,大家都為國家統一而著急,不能一拖再拖了。作者建議對中共的稱呼,不要再謾駡,「應當禮尚往來,不要再以不當的詞句相稱了。」文章著重建議:「時機成熟,早日統一。」「今天中國統一問題,全島上下,都為國家統一著急,可以說中國統一這個問題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無論走到社會各階層,大家都在說:早該統一了,不能再拖了。拖不下去了。」

  自黃植誠駕機起義後,一批臺灣人士回歸祖國的激情高漲,先後以各種方式回到大陸,最著名的當屬李大維和侯德健。

  李大維祖籍安徽阜陽,1950年生於金門,同年隨父母去臺灣,1968年考入陸軍軍官學校。後進人陸軍航空中心接受飛行訓練。光後飛行2600多小時,兩次被選為「克難英雄」。 他生活在臺灣的上層社會,家庭幸福,誰也沒有想到李大維會於1983年4月22口12時25分,駕機回到大陸。他說:「我忍受與家人分離之苦,不是為了獎金,不是為了高官厚祿,是為了祖國的統一、強大而來的。」

  候德健是以一曲《龍的傳人》來到我們生活中的。《龍的傳人》旋律的豪邁和詞義的深遠,使它有足夠的資格進入本世紀的經典歌曲之庫。每當我們唱起「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她的名字就叫黃河……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時,我們就有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與悲壯。這首歌和臺灣另一首校園歌曲《橄欖樹》,常常勾起兩岸人傷感的戀家之情。侯德健1983年6月4日飛抵北京,1983年12月,他決定定居北京,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先後在大陸快速地寫成了《你和我的明天》、《新鞋子舊鞋子》、《歸去來兮》等歌曲,為人們傳誦。

  1995年春節,江澤民就臺灣統一問題發表著名的「江八點」,「江八點」重申,反對台獨,不承諾放棄武力解放臺灣。1997年7月1日,中國和平地收回香港,李登輝隨即放言「臺灣不承認一國兩制適合用於解決臺灣問題。」

  已過不惑之年的黃植誠和李大維終於懂得了鄉愁為什麼是一張小小的郵票,更深切地懂得鄉愁中那一彎淺水的意境,我們和他們一樣,永遠不希望延續海峽之間的這種悲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