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人民記憶50年 | 上頁 下頁
九九


  §1971年:三線——三線

  同志們喲,加油幹喲,
  嘿捉,嘿捉!
  要把機器,
  搬上山喲!

  ——紀錄片《成昆鐵路》

  我們把70年代開始的一段歷史時期稱為中國社會史的「准文革」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人沉寂下來、並且有一批先知先覺者開始思考對錯的無聲年代,1971年發生的石破天驚的「九·一三」事件,這次未遂政變對中國人的心靈傷害是巨大的。從消極方面看,「九·一三」事件使社會平添了許多「看破紅塵」的分子,「語錄不離手,萬歲不離口,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成為本年開始的民間流行語,後來載入了黨代會報告,成為官方用語。懷疑和譴責的空氣不僅見諸報章,而且彌漫於民間,如果說中國人開始信奉了一種近乎神經質的、續密於人際防範的哲學,那麼,本年度的林彪自我爆炸無疑助長了這種哲學的流行。真正在逆境中能夠探討這惡劣人心的深刻根源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的。像遇羅克,張志新這種人,當我們重提他們美麗的人生時,我們會以尊敬的心情遙望時空之夜閃亮的星辰,但是,那畢竟是沉睡般的記憶中寥落的亮點。共和國不會忘記為真理獻身的人,然而,共和國同樣不會忘記在那些日日夜夜裡,在各條戰線上誠實勞動著的千千萬萬的人們。同那些在思想史上濺出光明之花、勇敢而無畏的人們一樣,在中國的「准文革時期」用辛勤的汗水作出貢獻的人,同樣是共和國的脊樑。

  在中國腹地以及西部祟山峻嶺問,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那裡有著冠以神秘代碼的工廠和封閉的沉悶的社區,這就是著名的「三線」。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在我國的西南、西北內陸地區,進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經濟建設,亦稱三線建設。它是由毛澤東提出、經中共中央討論通過後而付諸實施的,曾一度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中心環節和主要任務。從當前國際形勢來看,特別是海灣戰爭之後,國人對三線建設的重要性應當有進一步的認識。總的講,當年的這個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早在50年代中、後期,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和中央工作會議上曾多次強調,必須大力發展內地工業,積極建設好我國的戰略大後方基地,改善我國不合理的工業佈局。1964年毛澤東明確提出要下決心搞三線建設,首先要把攀枝花鋼鐵基地以及與此相關聯的交通、煤、電建設起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共中央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內地,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給予保證。要求新建的項目要擺在內地,現在就要搞勘察設計,不要耽誤時間。沿海地區能夠搬遷的項目要搬遷。國家計委據此重新擬定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彙報提綱》。在《提綱》中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集中力量儘快地把三線地區的基礎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建設起來,逐步改變工業佈局;發展農業生產,相應發展輕工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從1965年到1980年,在我國腹心地帶的13個省和自治區全面展開了規模龐大的三線建設,三線建設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投入之多、動員之廣、行動之快,在我國建設史上是空前的。三線建設工程大部分項目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裡實施並完成的。全域性的「左」的錯誤和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對三線建設的干擾和破壞是很大的,但是,奮戰在這塊土地上的幾百萬建設大軍,盡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使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三線建設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交通落後、基礎工業薄弱和資源開發程度低下的歷史狀況。在三線的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中,國家把發展交通事業放在優先地位加以安排。相繼建成川黔、貴昆、成昆、湘黔、襄渝、陽安、太焦、焦枝和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等10條幹線,同時還修建了一些支線和專用線。新增鐵路8046公里,占同期全國新增里程的55%,使三線地區的鐵路比重,由1964年占全國的19.2%提高到34.70%;貨物周轉量增長4倍多,占全國的1/3。公路建設也得到較大發展,新增通車里程22.78萬公里,占同期全國新增里程的55%。同時,國家還投資整治了三線地區的內河航道,新增內河港口吞吐能力3042萬噸,進而使三線地區的交通運輸初步形成網絡,內河航運能力得到提高。

  能源工業重點建成了貴州六盤水、四川寶鼎、芙蓉、陝西韓城、銅川、河南平頂山等50多個統配煤礦區,新增原煤開採能力達11211萬噸;建成了葛洲壩、龔咀、烏江渡、鳳灘、龍羊峽、秦嶺等大中型水、火電站68座,占全國的40%,新增裝機容量1872.4萬千瓦,比1964年增長4.3倍;開發了8個油田和天然氣田,形成556萬噸原油加工能力。天然氣開採能力達54億立方米,工業總產值達78.69億元,比1964年增長4.5倍,煉鐵生產能力達到1248萬噸,煉鋼生產能力達到1161萬噸,建成有色金屬工業企業945個,占全國有色金屬工業企業總數的41.4%,銅、鋁、鉛、鋅、鎳、銻、汞、鎂、海綿鈦等有色金屬的產量達到62.64萬噸,占全國產量的50.2%。

  初步建成了具有相當規模、門類齊全、生產和科研相結合的三線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國防科技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技術和資金均較密集,綜合配套性很強,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集中表現。核工業的建成已形成了從鈾礦開採、水冶、萃取、元件製造到核動力、核武器研製以及原子能和平利用等比較完整的核工業科研生產系統,具有相當的科研生產能力。航空工業先後在陝西、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建設了生產科研基地,新建和擴建了125個項目,這些項目占全國生產能力的2/3。

  航天工業是國防工業的尖端,建有96個項目,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戰術導彈和中、遠程運載工具的研製基地,建成了具有先進水平的發射中心。三線地區兵器工業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不僅能夠大批量生產輕武器,而且能夠生產相當數量的技術先進的重武器。電子工業新建項目主要分佈在四川、貴州和陝西等省。已經形成了生產門類齊全、元器件與整機配套、軍民品兼容、生產科研結合的體系。船舶工業已經建成了我國內地的艦船生產科研基地。始建於1965年的試驗和發射中心,已形成了一個試驗設備比較配套、研究手段比較齊全、技術力量比較雄厚的研究試驗基地,成為我國航空、航天等飛行器以及衛星工程研究與發展的中心。

  三線地區的機械工業有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優勢產業。三線地區機械工業的建設,是按照既能為軍事工業配套,又能為國民經濟提供重要裝備的原則進行規劃的,新建了第二汽車製造廠、陝西汽車製造廠、四川汽車製造廠等骨幹企業。同時還新建和擴建了一批重要的配套工廠,形成了軍民結合的輕型、重型汽車批量生產能力,汽車的年產量已占全國的1/3。在四川、陝西、甘肅、湖南、寧夏等省區,建立了12個重型機器、礦山、起重、壓延、工程機械製造廠,從而使三線地區形成了較強的重型機械製造力量。

  重點建設了四川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等骨幹企業,初步形成了電機電器工業的製造體系。新建了16個機床磨具製造骨幹企業,能成批生產各種型號和用途的機床,在貴州建成了磨料磨具生產基地。新建了四川儀錶總廠、貴陽新天精密光學儀器總廠、甘肅光學儀器總廠等骨幹企業,使三線地區形成了較強的儀器儀錶科研生產能力。新建和擴建了一批中小型拖拉機和內燃機製造工廠,使三線地區各省、區基本上都形成了相互配套的農機工業體系。

  國家在加強三線重工業建設的同時,還興建了一批輕工和紡織企業,使三線地區的輕紡工業已經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產品基本配套、具有一定生產技術水平的重要產業部門,初步改變了過去輕紡產品絕大部分靠沿海地區供應的狀況。

  三線建設給內地的一些城市帶來了發展機遇,促進了內地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攀枝花、六盤水、十堰、金昌等,過去是荒山野嶺,現在成了著名的以鋼鐵、煤炭、汽車和有色金屬為主導產業的新興工業城市。新建鐵路的通車,礦產資源的開發,現代工業的布點,使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城鎮煥發青春,出現了幾十個中小工業城市,分別以功能、特色各具的新姿,展現出勃勃生機,繁榮了地區經濟。同時,也使一些老工業城市的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國防工業、輕紡工業和一些原材料工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為這些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場所,擴大了商品市場,增加了經濟實力。

  歷經17載的三線建設,我國戰略後方交通狀況的改善,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開發和利用,國防科技工業後方基地的建成,機械、電子、輕紡工業的發展,新興工業城市的崛起,不僅增強了我國經濟和國防實力,改善了我國生產力的不合理佈局,而且進一步促進了內地資源的開發,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進步。進人80年代以來,世界和平因素雖然有了較大增長,國際局勢也進一步趨向緩和,但戰爭的根源還存在,世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我國周邊也還存在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因此,一旦周邊有事,三線地區的工業企業仍然是我國抵禦外來侵略勢力的強大物質基礎和可靠保證。

  1971年是中國的三線建設形成初步規模的年代,雖然,這時候的大三線並非是文革社會中的世外桃源,三線建設本身存在著失誤,人民也為此付出了較大代價,然而這一道在70年代令人矚目的工業風景使得沉睡的西部有了生機。三線,不僅在70年代的國民經濟中扮演著炫目的角色,而且因人口遷移改變了某些中國人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他們未來的選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