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五八


  11月27日,中央軍委發佈了《關於殲滅平、津、唐(山)、張(家口)之敵的部署》。平津戰役隨即開始。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與楊得志、羅瑞卿、楊成武等兵團領導人分手時,要求他們堅決按中央軍委的部署展開行動。華北軍區第三兵團遂於11月30日攻佔柴溝堡、萬全,完成對張家口的包圍;第二兵團於12月8日將傅部主力第三十五軍包圍於新保安。

  毛澤東的這一著棋,為抑留華北敵人不使其逃跑,並為掩護東北解放軍入關爭取了時間。

  12月11日,毛澤東在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中,充分肯定了華北軍區部隊包圍新保安和張家口的戰略意義。

  平津戰役這篇大文章,正是從西線做起的。

  12月22日,華北第二兵團進攻新保安。聶榮臻與林彪、羅榮桓在指揮部緊張地注視著戰況的進展。戰鬥是極為激烈的。解放軍攻城開始前,對新保安猛烈炮擊,5分鐘內打了8000多發炮彈,小小的新保安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解放軍將士從剛炸開的城牆缺口處攻入城內,敵人抵抗得也很頑強,幾乎是逐街逐屋抗爭。經11個小時激戰,終於全殲敵三十五軍1.9萬人,軍長郭景雲與他的前任一樣,被迫自殺。

  戰事告捷,消息傳來,指揮部一片歡騰。

  聶榮臻情不自禁地說:「打得好,真痛快!」

  新保安解放,張家口守敵驚恐萬狀,奉傅作義「相機突圍,向綏遠撤退」之命,23日,十一兵團司令孫蘭峰率部突圍。他採取了向西南方向佯動,實則向東北突圍等狡詐辦法。

  解放軍早有準備,華北第三兵團,在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北嶽軍區部隊內蒙、察北騎兵部隊的配合下,將數萬敵軍嚴密包圍在名叫朝天窪的一條山溝裡,經過各部勇猛穿插,激戰一天多,張家口守敵1個兵團部、1個軍部、5個師、2個騎兵旅、2個保安團,共5.4萬餘人全部被殲,俘一〇五軍軍長袁慶榮,只有孫蘭峰率少數衛士漏網逃跑。

  消息傳來,聶榮臻心情無比激動。這兩仗不僅徹底切斷了傅作義部的西逃之路,而且把他起家的老本以及後來的資本,幾乎全部搞光了。這對傅作義的打擊是極其沉重的。

  到了這個時候,大勢趨於明朗,和平解放北平成為可能。置身平律戰役前線的聶榮臻首先想到了這個問題。

  他之所以這樣想,一是因為北平是國內外馳名的文化古都,一旦毀於炮火,損失太大;二是他在西柏坡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接觸中,就曾議論過新中國成立之後,擬建都北平,自然應該使北平的損失越小越好;再說,「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正是《孫子兵法》的要義之一嗎!

  聶榮臻與傅作義是兩軍對壘的老對手了。一個是解放軍晉察冀軍區司令,一個是晉綏的國民黨將領,戰場上兵刃相見,知己知彼。

  在積極備戰之時,聶榮臻看到了傅作義的另一面:為人正直機智,深明道理,更重要的是有愛國之心。抗日戰爭中,傅作義作戰積極,與八路軍共產黨的關係搞得不錯。

  聶榮臻認為,傅作義雖然被蔣介石拉上了內戰的戰車,但他是「雜牌」,在走投無路之際,經過爭取,有可能放下武器。聶榮臻首先取得羅榮桓的支持,然後又去找林彪,向他談了和平解放北平的設想,並詳細介紹了北平地下黨所提供的關於傅作義的情報。

  林彪以慣常的冷靜聽完聶榮臻的話,他搖搖頭說:「想法固然不錯,但恐怕只是一廂情願,是幻想。人家手裡有那麼多軍隊,怎能白白交給你?還是要戰爭解決問題。」

  林彪想起了長春、太原,這兩仗打得都很苦。在他看來,打北平可能比打長春、太原還要難。

  聶榮臻深入地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我們當然不放棄戰爭解決問題,而且要打北平也比較容易。北平的城牆雖然很厚,但工事不強,敵人已成驚弓之鳥,兵無鬥志。以我軍現在的力量,打下北平不成問題。不過,我們最好不把一個打得稀巴爛的城市交給黨中央。北平是座歷史古都,如果名勝古跡被打壞了,你我都不好對歷史做交代。」

  林彪仍然認為把握不大,他說:「恐怕還是戰爭解決問題,傅作義這個人傲氣得很,他不大可能不戰而降。你和他在華北斗了多年還不瞭解這個人?你說的和平解決,弄不好會鬆懈我軍的鬥志,到頭來還得靠反,不能貽誤時間。打起來固然會有損失,但是不打我們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聶榮臻陷入了沉默。他深知林彪的固執,既然說不服,就沒有硬爭下去的必要。於是,他以自己的名義,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

  聶榮臻關於和平解放北平的想法同毛澤東不謀而合。毛澤東讀完前線來的這封電報,很高興地對周恩來說,聶榮臻這個人有眼光。

  毛澤東立即回電,同意聶榮臻的意見。接著指示平津前線總部:只要傅作義讓我有們和平接收平津,允許他編兩個軍,可以赦免他的戰犯罪,他的私人財產可以保全,其部屬的安全和財產也有保障。

  和平的曙光,照在了古都城樓上。

  中央指示明確,林彪也開始了積極工作,親自與傅作義的代表接觸商談,力促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1月8日,林彪,聶榮臻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說:張(東蘇)、周(北峰)昨晚抵此。我們商定,今晨由聶先去找張談,獲得傅的態度,請示中央決策後,林再出面作出具體答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