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三九


  「你看,這歌詞不也是很悲壯的嗎?」徐悲鴻笑著對妻說:「人民在勝利中不忘記過去的鬥爭,它能鼓舞人們永遠以昂揚奮起的精神,繼續前進。《義勇軍進行曲》正是這樣,它歌唱了人民的意志,民族的自信,抗戰時期這首歌喚起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投入抗日前線。今天,它仍將鼓舞人民以昂揚的精神繼續前進。」

  廖靜文信服地點點頭說:「啊,原來是這樣,那我太缺乏知識了。」

  藝術是相通的。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和靈魂。

  徐悲鴻不僅憑藝術感覺,更憑他一生中的磨難,真正認識了《義勇軍進行曲》這首非凡的歌曲。

  開國大典時,徐悲鴻作為政協代表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親耳聆聽這首莊嚴的樂曲奏響。

  從那時起,這首昂揚的歌曲響徹神州大地。《義勇軍進行曲》成了全中國人民奮進的號角,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噴湧與呐喊!

  2.珠聯璧合成絕唱

  1959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聶耳》時,將片尾處理為:聶耳站在甲板上,輪船向遠方航行。周恩來看完樣片後,建議將結尾鏡頭改成:群眾在天安門廣場上邊行進邊高歌《義勇軍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是在開國大典上正式推出成為國歌的。周恩來的建議寓意深刻。

  由大畫家徐悲鴻首先建議代作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多災多難的30年代。它原是劇作家田漢和作曲家聶耳在1935年為上海一家電影公司編寫劇本《風雲兒女》時所創作的主題歌。

  這首非同尋常的主題曲,記錄了音樂天才聶耳和傑出戲劇家田漢珠聯璧合的動人故事。

  30年代,正是日本帝國主義瘋狂入侵中國,國民黨當局大搞反共白色恐怖的時代。

  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節節退讓,而對中國共產黨和要求抗日的人民進行血腥鎮壓。

  上海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的領導下,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堅決鬥爭,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在「左聯」領導下的革命文藝戰線,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宣傳和動員了廣大人民群眾。劇作家田漢當時在「左聯」參加了戲劇、電影和音樂方面的領導工作。

  1931年,聶耳從家鄉雲南來到上海。那年,他才19歲,已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族感情的音樂天才。

  聶耳1912年生於雲南長溪。原名聶守信,曾用過黑天使、王達平等筆名。出身清寒醫家。自幼受家鄉民間音樂的薰陶,會多種樂器。1927年,聶耳考入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這所進步學校裡受到一些革命思想的影響,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文藝宣傳活動。他的處女作《省師附小校歌》,就是這個時候問世的。這支歌雄壯有力,富有朝氣,初步顯露出他的才華。1930年,在昆明讀中學的聶耳,因參加革命活動遭當局通緝,被迫流亡上海。

  1931年4月,聶耳經刻苦自學,以優異成績和多方面才能,考入「明月歌舞劇社」,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他每天堅持練琴6小時以上,不到3個月,就成了樂隊的主要小提琴手。接著,他又學習作曲,鑽研民族音樂,並開始了他早期的音樂創作。翌年,他又考入「明星歌舞團」任小提琴師。因他姓聶,又富有音樂天賦,同行們便稱他為「耳朵先生」。於是,他乾脆改名叫聶耳。由於當時團裡演出節目多半是靡靡之音,迎合小市民的口味,與抗日救亡的形勢格格不入,他對團裡的演出方向頗為不滿。

  聶耳很苦悶。

  他想尋找中國共產黨。

  正在這時,田漢出現在他的面前。

  田漢是中國現代傑出的革命戲劇家和無產階級文化戰士。當時,他已名聞遐邇。他生於1898年,原名田壽昌,湖南長沙人,出身于貧苦的農民家庭。家境貧寒,激發了他奮發學習的熱情。1912年,他考入省城長沙師範學校公費學習。當時,師範學校的校長是徐特立。少年田漢曾得到徐特立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在那裡,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17年,田漢隨舅父到日本求學。經宗白華介紹,他結識了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他們之間信來函往,真摯、坦率地暢談文藝、愛情、生活,探索人生,彼此以歌德、席勒相期許,成為知己。後來,田漢與郭沫若、宗白華三人的通信公開發表,題名為《三葉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