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三〇


  1945年6月,抗戰勝利在望,而國共合作瀕於破裂。黃炎培與幾位參政員聯名致電毛澤東,主張恢復國共談判。毛澤東回電歡迎黃炎培等訪問延安,共商國是,黃炎培與冷遇、褚輔成、章伯鈞、左舜生、傅斯年等6位國民參政員,於7月1日飛抵延安,在機場黃炎培等人受到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高級領導人的熱烈歡迎。毛澤東握著黃炎培的手說:「我們二十多年不見了!」黃炎培很奇怪,說我們這是第一次見面呀!毛澤東笑著說:1920年5月某日在上海,江蘇省教育會歡迎杜威博士,你主持會議,發表演說,那一大群聽眾之中有一個就是我。黃炎培聽後很高興,盛讚毛澤東好記性。

  在延安,黃炎培感到樣樣都很新鮮。這裡自由的空氣、井然的秩序、樸素的作風使他覺得既親切又自然。訪問期間,毛澤東在百忙中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暢談。

  當毛澤東問他此次延安之行有何感想時,他坦率地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能跳出這個週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週期率的支配。」

  毛澤東高興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兩人就此長談,十分投機。

  在延安短短的5天訪問,黃炎培對共產黨、解放區有了新的認識,從朦朧中看到了光明,這是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為他日後同共產黨長期攜手打下基矗回到重慶後,黃炎培到處作報告,講述延安見聞,並很快出版了《延安歸來》一書,在大後方引起很大震動,同時也招致國民黨當局的忌恨。

  1945年8月10日,毛澤東親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期間,毛澤東廣泛接觸民主人士,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其中與黃炎培的會晤和聚宴達十次以上,從而使倆人的交往與友情日益加深。

  內戰爆發後,黃炎培拒絕蔣介石要他參加「國民大會」的要求。1949年2月,他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逃脫了國民黨特務的嚴密監視,潛離上海經香港轉赴解放區,3月25日到達北平,開始了新中國的籌建工作。

  他到達北平的當天下午,就同沈鈞儒等民主人士赴西苑機場迎接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進入北平。倆人重慶握別,雖只有三年半時間,但中華大地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炎培非常感慨。當日晚,毛澤東設宴招待黃炎培等二十多位民主人士。第二日晚,毛澤東又單獨邀請黃炎培,倆人暢敘別情,縱談時局,直至深夜。在第三天葉劍英市長為他舉行的歡迎會上,他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人民革命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

  在隨後的日子裡,毛澤東多次邀請黃炎培等民主建國會的領導人,商談人民政協的籌備工作,希望他多在民族工商業中做工作,為解放上海出力。黃炎培隨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上海人民廣播,要求上海人民組織起來,迎接上海解放。他還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批駁美國國務院關於中國革命的「白皮書」。文章發表當天,毛澤東就親筆給他寫信說:「聲明寫得極好,這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教育作用是極大的。」

  身為民主建國會主任委員的黃炎培,在舊中國向來拒絕做官。北洋政府曾請他出任教育總長,他堅決拒絕;1946年,國民黨多次請他參加「國大」,然後到政府中做高官,被他「笑而謝之」。

  1949年,黃炎培到達已經解放的北平後,仍表示無意於仕途。周恩來親自多方面做他的工作,終於使他一改初衷,同意出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此外,他還先後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這條消息見諸報端之後,連他的大兒子黃大能也感到十分意外。後來,黃大能出公差到京,見了父親便問:「您一生不做官,恁地年過70反而做起官來了?」

  黃炎培述說周恩來動員自己「做官」的經過之後,嚴肅地跟兒子說:「以往堅拒做官是不願人污泥,今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使年逾古稀的黃炎培得到新生。為此他寫下《永遠紀念著的1949》一文。文中說:「我生已72歲,已過72個年節,何以獨要紀念1949年呢?因自2月15日從上海脫離國民黨的監視來到北京,籌備新政協、參加政府以來,無一不新穎,無一不感動。甚尤為突出的感受,『人』的地位被發現了,『群眾』的力量被認識了。」

  「人」的地位得到應有的重視,「群眾」的力量被充分認識,這是這位民主黨派的領袖人物所畢生追求的民主之果的核。

  在中國,有民主才有希望,沒有民主就沒有希望,這是黃老先生的畢生感悟。

  掌民主之旗,唱民主之歌,寄予了老革命家黃炎培先生的人生理想,體現了他真摯的愛國主義精神。

  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對「中華民國」懷有一種複雜的感情。為了建立高揚孫中山先生新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她苦苦求索,為之奉獻了大半輩子,而他的丈夫廖仲愷先生,則為之獻出了熱血和生命。

  因此,她在討論決定國號時提出,「中華民國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個結果,是用許多烈士鮮血換來的。關於改國號問題,我個人認為,如果能照舊用它,也是好的」。

  何香凝是國民黨左派的一面旗幟,為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所敬仰。早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即與毛澤東相識,友誼持續了半個世紀。

  這位了不起的革命女性生於1878年。她與廖仲愷結婚後,隨丈夫東渡扶桑,留學于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女子師範學校及本鄉女子美術學校。1903年,他們得晤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會。從此,走上了矢志革命、追求進步的民主革命之路,並與孫中山及後來的孫夫人宋慶齡成莫逆之交,以至在近現代中國革命史上,大凡人們談起「孫宋」,總要談及「廖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