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1949京滬暴動內幕 | 上頁 下頁 |
一一 |
|
◎三 李宗仁智救王葆真 §回首洛陽花似錦 炎夏終於耗盡最後的熱力,秋來到北方平原。王葆真登上北去的列車。 從車窗外看去,天空是瓦藍瓦藍的,也沒有撲面的塵沙。鐵路兩邊是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田疇,禾黍新熟,農民忙著收割……如果不是抗戰勝利後又燃起內戰烽火,這倒是一幅安祥靜謐的圖畫。 王葆真離開商丘,本擬直去北平。後來又改了主意,決定轉道洛陽、開封,一則開展工作,二則尋訪幾位舊友。 「牡丹甲天下」的洛陽,是王葆真的舊遊之地。回憶往事,他不勝感慨。 那是1940年春。他在洛陽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當時洛陽是第一戰區衛立煌長官司令部的駐地。 在洛陽期間,國民黨的軍隊與我18集團軍之間有矛盾,常常有磨擦,為著國共的團結,為著共同抗戰,他以冀察戰地黨政分會副主任、參政會參政員的雙重身份,不辭艱辛親自到山西武鄉18集團軍所在地,會見了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劉伯承等將領,然後他親自陪同朱總司令到洛陽與衛立煌會談。結果非常圓滿,化干戈為玉帛,一場劍拔弩張的形勢象一陣烏雲似地被和風吹散,雙方繼續合作,繼續堅決抗日。朱德對此行非常滿意,在離洛陽經西安返回延安途中,曾賦詩一首。題曰《出太行》。詩雲:「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這「可慰同仇」的結果,有王葆真的勞績在內。 這就使國民黨中的反動分子對他惱恨。 有人告訴王葆真,中統軍統都說你是替共產黨說話的,若要洗清這嫌疑就必須表示態度,最好在報紙上發表談話或發電報,罵共產黨不好,就可保證安全,還可向陳立夫建議,給以重要的名義,並撥款30萬元,不要作任何報銷。 又是高官,又是重金,企圖讓王葆真就範。王葆真呢。他聽了哈哈大笑:「我是主張抗日的,共產黨貫徹抗日主張,我陪朱德到洛陽,就是希望國共精誠合作抗日到底,我為什麼要罵人家呢」 這一來,蔣介石親筆批示:「著將冀察戰地黨政分會副主任王葆真撤職」。王葆真早就預料到這樣的結局。雖然戰地黨政總會希望他轉圜和解釋,或許能使蔣撤回自己的批示。但王葆真不願做這雞營狗苟之事,光明磊落地交卸了職務。以後直到抗戰勝利,他都閒居在西安與南陽,象諸葛亮一樣淡泊明志,「不求聞達于諸侯。」 這次他重來洛陽已是六年之後。 世事如白雲蒼狗。當年他到洛陽是促進國共團結合作;如今國民黨已公然掀起內戰,為中國前途計,只有推翻國民黨政權。他這次洛陽之行就有這樣的使命。 商丘之行使他失望,洛陽之行卻很成功。 往事象一層煙霧從心上升起來—— 1944年,賦閑的王葆真蟄居在南陽。南陽是當年諸葛亮未出山前的隱居之地,當地有一座莊嚴華瞻的武侯祠,構制與規模雖不及成都武侯祠,但南陽人把它看作勝跡。 一天,王葆真前來憑弔開濟蜀漢兩朝的這位賢相。他看著殿上端坐著的羽扇綸巾的諸葛亮,不覺長歎一聲:「現在世事紛亂,時局不寧,就缺少個治國安邦的諸葛亮啊!」 「您老說得對,現在是奸邪當道,能人韜晦,時局糟到這地步,我們枉為中國人呀!」 王葆真回頭一看,說這話的是一位中年軍人。邂逅相逢,王葆真還不能深信。他只是「嗯」了一聲,沒有明確表示贊同或者反對他的意見。 「您老,請放心。我不是靠人頭升官的。」中年軍人說話豪爽。接著自己講了經歷。他是原68軍暫36師3團團長王錫齡,抗擊敵寇卓有功勳,但這時因遭疑嫉,蔣介石對他明升暗降卸了他的兵權,任命他為南午師管區少將副司令,他憤恨不平,心情苦悶。他知道王葆真原是革命元老,兩人就傾心相談。王葆真談到蔣介石搞專制獨裁,違反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背叛革命,必然失敗,只有發動軍隊反蔣擁共,棄暗投明,才有光明出路。一番談話,王錫齡感到絕處逢生,他由衷地說:「卓老,聽您一席話,我勝讀十年書,今後我一定起義反蔣,革命擁共」。兩人從此訂交。後來,王錫齡又結識了河南軍管區司令部的藺洛濤,相約共同起事。 這次王葆真一到洛陽,就和王錫齡、藺洛濤見了面。暢談別後情況後,就轉入了正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