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社會紀實 > 黑色的五月 | 上頁 下頁 |
一五 |
|
§郭鶴年油棕園被焚,富商何處討公道 郭鶴年生長在馬來西亞,企業註冊在新加坡,業務範圍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泰國、菲律賓,擁有資產60億美元。 1924年10月6日,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南端新山市一個殷實人家,又生一子,祖上定下字輩為「鶴」,家人給取名為「年」。他就是現在聞名於世的企業家、「亞洲糖王」郭鶴年。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蓋山郭宅村,他的父親郭欽鑒有兄弟6人,長幼順序為:郭欽錚、郭欽曖、郭欽瑞、郭欽仁、郭欽寶和郭欽鑒。時逢19世紀末20年代初,大批廣東、福建人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郭氏兄弟也不例外,除長兄欽錚在福州家鄉開設了一家萬安堂中藥鋪外,其餘兄弟都先後到馬來亞(即馬來半島南部的西馬來亞,後與婆羅洲北部的東馬來西亞組成馬來西亞)經商,郭鶴年的父親于1909年來到馬來亞。起初在咖啡店當店員,工作十分勤快;後來與二哥之子郭鶴青一起接管四哥欽仁創辦的東升有限公司,經營大米、大豆和糧等農副產品,逐漸建立了頗具規模的商號。這是郭鶴年領導的郭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1920年,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從國內家鄉赴馬來西亞與郭欽鑒結婚,先後生了三子:長子鶴舉、次子鶴麟、三子便是鶴年。 由於他父親經營得法,生意日漸興隆,生活日益富裕起來。郭鶴年便與兩位兄長就讀于當地最好的貴族學校新山英文書院,畢業後考入馬來亞最高學府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繼續攻讀。這一系列的教育,為郭鶴年後來的創業發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萊佛士學院是個培養政界人物的著名學校,馬來西亞前總理拉紮克、總理侯賽因·奧恩、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都是該校的校友。郭鶴年在這所學校認識了這些同學。 1942年,日寇佔領了馬來亞和新加坡。由於日本佔領軍事管制和禁止經營大米,郭鶴青被日軍憲兵拘押了數月,東升有限公司被迫停業,郭鶴年也只得輟學。 隨後,郭鶴年在一家日本三菱商事的米糧部門工作。二戰結束後,東升公司重新開業,生意得到恢復與發展。她在父親的公司裡工作了一段時間。 1947年,年僅23歲的郭鶴年在新加坡自立門戶,創辦了第一家公司——利克船務公司,這個公司向政府註冊經營輪船航運和一般商務。但郭家此時又禍不單行:先是郭鶴年的二哥鶴麟因參加馬來亞共產黨遊擊隊而被捕犧牲,接著郭欽鑒又因長期操勞而於1948年病逝。天翻地覆的變化似乎發生在一夜之間。 郭欽鑒病故後,根據當地政府的有關法律,其遺產有一半被徵稅,餘下的分為7份給家屬,鄭格如與兩個兒子共得3份,其它4份由郭欽鑒第二個妻子及其3個子女獲得。 為了郭氏家族事業的發展,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提出集中各人所得遺產,組建一個新公司,並邀請一些郭氏家族成員入股。於是經過協商,郭鶴年母子就與郭鶴年的堂弟郭鶴青、郭鶴堯、郭鶴瑞等,於1949年在馬來亞新山合辦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鶴年以其廣博的學識、出眾的才華與膽魄,被推舉為公司董事長,時年25歲。 「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繼承了他們父輩的傳統業務,主要從事大米、麵粉、豆類及食糖等的進出口生意,在郭鶴年的領導下,公司生機勃勃,業務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郭鶴年出任公司董事長之後,深感有繼續學習的必要,為了開闊視野和提高經營才幹,50年代初,他前往英國倫敦,在倫敦一住就是5年,期間,他學習了國際貿易商業知識,研究了當地商品交易所的工作及經營管理方法。尤其是對英國的食糖貿易進行了深入調查、細心分析,從而也進一步激發了他經營國際食糖買賣的興趣,決心從這方面入手,闖出一條路子來。 1955年,郭鶴年返回馬來亞,除繼續經營利克船務公司及郭氏兄弟公司外,他就著手施行兩個計劃:一是在新山市創辦了明田私人有限公司,經營各種商品及進出口貿易;二是開始向糖業經營進軍。郭鶴年注意到當時馬來亞的制糖業較為落後、食用糖大多從國外進口的現實狀況,認為抓住這一點將大有作為。 50年代末,郭鶴年征得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的支持,在檳城的北賴創建了馬來亞有史以來第一家糖廠——馬來亞制糖廠。從泰國購入粗糖,在糖廠加工提煉後運銷各地,並通過香港的馬通有限公司銷往中國;同時又從古巴購進蔗糖轉賣給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經過短短幾年的經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不僅糖廠規模大為擴大,獲利甚豐,郭鶴年也更熟悉了食糖市場的需求規律,把生意做得越來越旺,1962年他就被譽為「馬來亞糖王」。從此,郭氏的「甜蜜事業」更加蒸蒸日上,生意興隆。 為了進一步發展馬來西亞的制糖業,1968年,郭鶴年組建了玻璃市種植機構。該機構向馬來西亞聯邦土地發展局租到位於該國北部的玻璃市州1.45萬英畝土地的叢林土地,全部開墾為甘蔗種植園;同時在該種植園附近與聯邦土地發展局合作建立了玻璃市綜合糖廠有限公司,煉製種植園所產的甘蔗。 玻璃市州是全國最小的州,面積只有795平方公里,10萬多人口。可是玻璃市河及支流亞勞河由北而南縱貫全境,因而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橡膠和椰子。郭鶴年利用這裡的土地種植甘蔗,經過幾年的努力,到1973年,該園終於獲得了好收成,糖廠的產量也隨之迅速增加,使馬來西亞走出了砂糖自給的第一步。 在郭鶴年之前,儘管馬來西亞的氣候、土地適宜甘蔗生產,但該國的農民卻不愛種植,稻米、胡椒、可可、煙草、腰果,才是主要種植的農作物。郭鶴年大面積種植甘蔗,可以說是在馬來西亞農業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自郭鶴年開創了制糖業之後,馬來西亞的甘蔗種植業日益興旺。1970年,甘蔗種植面積達到0.71萬公頃,1980年,增至1.79萬頃。 在制糖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郭鶴年進一步擴大了糖業貿易,1970年,他覺察到世界糖價有上升的趨勢,便果斷地打進國際糖市,他以東南亞為主要基地,把經營戰線延伸向歐美,如從古巴購糖轉手銷給印尼,從泰國進口原糖提煉後通過香港經紀人之手轉賣給中國,他趕在世界糖價上漲之前收購了大批原糖,並積極投資糖的期貨交易。後來隨著糖價的上漲,他當年就贏得了600萬元(馬元)的巨額利潤。 70年代中葉,郭鶴年每年從泰國購入近30噸糖,通過賤買貴賣、抽取傭金等方式,在紐約、倫敦等地進行期貨交易,取得了巨額利潤。在此基礎上,郭氏家族企業逐步在巴黎特臘糖廠、玻璃市——聯邦土地發展局綜合糖廠和中央糖廠擁有了巨大的股權。據報道,郭氏企業集團在國際市場70年代中葉就控制了150萬噸的貿易與經營,幾乎占國際糖業市場的10%,占馬來西亞糖業經營的80%。至此,郭鶴年已由「馬來亞糖王」發展成為「亞洲糖王」,成為國際糖市叱吒風雲的人物,被世界同行公認為是世界六大糖王之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