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 上頁 下頁
八四


  反過來也是一樣。毛的人也試圖爭取張,但也沒有成功。只有周恩來能夠憑藉自己的外交手腕使大家的意見趨於一致。可是他的病使他無法這樣做了。

  李先念當時是張手下一位優秀的年輕指揮官,他認為,問題的關鍵是張有「取代毛和中央委員會的野心。」

  李先念認為張國燾會這樣想:「一方面軍人少兵弱,而我有八萬人馬。應該由我來作決定,並進而取代毛和中央委員會。」

  部隊向毛兒蓋緩緩前進時,爭論還在繼續。張和他的一些代言人一直力主西進去青海,深入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毛和他的擁護者則認為那些地方太偏,一無資源,二無足夠的糧食,三是少數民族地區沒有兵源,紅軍到了那裡將無處存身。如果北上,進入甘肅、寧夏,就到了漢族地區,那裡有糧食,還可以招募新兵。毛爭論說,越向西走,紅軍對中國政治形勢的影響就越小。

  到了毛兒蓋和離開那兒以後,這場爭論仍在繼續。

  兩河口會議對一、四方面軍合併所作的初步安排,於七月十八日開始生效。那一天,發佈了一個命令,周恩來放棄了總政治委員的職務,由張國燾擔任總政委。在此之前,張出任軍委副主席,和周恩來和王稼祥擔任同樣的職務。朱仍然擔任主席。張的四方面軍政治委員陳昌浩成為總政治部主任。翌年十二月,毛擔任了軍委主席,毛、朱德、張國燾、彭德懷、賀龍、周恩來和任弼時組成七人主席團。

  這一切都似乎在寧靜的氣氛中進行著,但爭論就象一顆即將引爆的定時炸彈正在嗒嗒作響。關於毛兒蓋會議,有關的回憶錄說法不一,在開會地點、會議次數、哪些人出席了會議等問題上,眾說紛紜。但是,對會上發生的事情倒沒有多少分歧。長征史專家胡華認為開會時間是八月六日,地點在沙窩的一個喇嘛寺裡。

  張國燾也說會議是在沙窩召開的。沙窩是一個美麗的藏族村莊,周圍是蔥郁的山谷,距離毛兒蓋約五六英里,好象是「世外桃源」。張抱怨說,一方面軍包圍了會場,控制了所有的入口,不讓他的政治助手陳昌浩出席會議,強迫他通過一連串檢查崗。他說:「既然中央機關自衛得如此嚴密,總司令部用不著替它們的安全操心了。」聶榮臻說,會議在張的十一師師部舉行。胡華同意這個說法。聶說,他曾聽到毛斥責張說:「你這是開的『督軍團』會議。」意思是張調集了很多部隊到會場。看來是雙方各執一詞。

  張和聶榮臻都談到,張在沙窩會議上建議讓更多的人參加討論。張說,他是想讓年青人參加會。聶認為,張企圖使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增加新人。兩種說法可能都對。儘管張的部隊人數占很大優勢,但在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裡,他卻是孤掌難鳴。

  沒有跡象表明會上談過日本問題,中國現代史學家斷定,會議上沒有人談過要聯蔣抗日,組織「統一戰線」。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有爭論,因為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通過一項關於統一戰線的決議,從決議措詞看統一戰線似乎起源於中國,事實上,共產國際與紅軍沒有聯繫,也不知道紅軍的準確位置。一九三年十一月末或十二月初,共產國際的代表林育英(他也是林彪的堂兄)來到陝北,毛這才知道有這麼個決議。林離開莫斯科前熟記了決議內容。他乘飛機來到中蒙邊境(可能跳傘降落)然後扮成商人步行到陝北,在保安附近的一個村子裡同洛甫不期而遇。

  八月二十日在毛兒蓋召開了第二次會議,張國燾的政治助手陳昌浩出席了會議。現有材料表明會上沒有產生什麼分歧。會議決議得到了通過。

  八月初,雙方達成妥協。政治分歧一時解決不了,不防先搞一個軍事計劃。他們同意把部隊分為左、右兩路軍,兩個方面軍混編,使左右兩路軍都有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的部隊。成立一個混編的指揮部。部隊仍由朱德任總司令。朱是一個適當的人選,因為毛和張都信任他。

  張任總政委。劉伯承任總參謀長。最高司令部隨主要由四方面軍部隊組成的左路軍行動。一方面軍的五軍團和九軍團(各剩下二千人至三千人)編入了左路軍。

  右路軍也是混編組成的,先頭部隊是林彪的一軍團,另包含彭德懷的三軍團和四方面軍的三十軍和四軍。右路軍設有前敵總指揮部,由四方面軍的徐向前負責,葉劍英任參謀長,張國燾的親信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實際上,右路軍和左路軍都在張國燾指揮下。他大約有八萬人,而一方面軍可能只有兩萬人左右。

  毛和正在生病中的周恩來、負傷的王稼祥,還有洛甫、博古、李德和中央直屬隊編入右路軍。

  幾乎整個七月和八月的大部分時間全用於完成這些安排。就初步目標達成了協議,向岷縣方向進發,以插入甘肅南部。

  國民黨終於開始警惕起來了,它開始調動部隊。夜間,毛兒蓋一帶的氣溫已經很低,該行動了。兩路軍約定在八月二十三日出發。根據計劃,左路軍向阿壩前進,右路軍向巴西前進,巴西在草地的那一邊,離毛兒蓋有幾天的路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