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影視原著 > 貞觀之治 | 上頁 下頁


  §壹、起義兵秦王破陣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聖君的代表,一段貞觀之治的千古佳話,讓人們願意相信,成就千古治世的聖君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家世與背景,他一定是一位曠古絕今的少年英雄。他後來為何以藩王而非法定的太子身份即位?他何以成為太原起兵的首謀之人?他沒有作為皇帝的繼承人而得到相應的訓練,卻為什麼在政變得手後能夠自信滿懷地接過治理天下的大任?開國戰爭中常勝將軍的經歷,對於一位在天下大亂之後開創治世的「聖君」到底發揮了怎樣的影響?也許在那首雄渾激昂的《秦王破陣》樂舞中,我們能夠找到一些線索。

  1、混血世家濟世才

  李世民出生于一個胡漢混血的貴胄世家。其父李淵,自稱是十六國時涼武昭王李的後代。而實際上,李淵很可能是在自己的世系上做了手腳。李唐皇室很可能是北魏弘農太守李初古拔的後裔,而李初古拔應該是北方少數民族,其後代跟漢族通婚,到李虎時已經是胡漢混血。李虎是李淵的祖父,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初追封唐國公。李淵在其父李死後襲封唐國公,其母獨孤氏與北周明帝獨孤皇后、隋文帝獨孤皇后均為八柱國之一獨孤信之女。李淵妻竇氏。獨孤氏和竇氏(即紇豆陵氏),是胡族血統。所以出於這樣的胡漢混血家族的李世民,有著明顯的胡族的體貌特徵:濃眉,眼睛較深,鬍鬚微卷,臉部線條硬朗,身形矯健,英俊而不失勇武。

  竇氏共生四子,長子建成,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世民乃是次子,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別館。史書稱,該子生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前後三日才離去。及生後四年,有一書生,自稱善於察人面相,見到李淵,驚道:「公是貴人啊,且有貴子。」隨後見到李淵四歲小兒,更道:「此小兒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貌,只須年近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這一句話非同小可,驚到了一向持重的李淵。書生許是料想李淵會起殺念,言罷便及時神秘消失。而李淵竟采「濟世安民」之意,以「世民」名之。

  這李世民卻也不負其名,自幼便顯聰睿之資,思慮深遠,遇事常能果斷處之,平日裡則不拘小節,而言行舉止之間,有種不似常人的氣度。

  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在雁門(今山西代縣)被突厥圍困。天子被圍,事非小可,帝國各路軍馬自然急去援救。當時屯衛將軍雲定興營內,站出一後生,雖是無名小將,卻也是少年英姿。該後生從容對雲定興道:「如今前去救援,必得大張旗鼓才行。」

  「嗯?此話怎講?」

  「且說啊,始畢可汗舉全國之師,竟敢圍困我們天子,必是仗著倉促之間,我們無從救援。現在我們若大張軍容,數十裡之間幡旗相續,夜間則鉦鼓相應,則必出乎突厥意料之外。突厥定會以為我們四方救兵已雲集而至,驚懼之間,必然撤圍而去。不然的話,敵眾我寡,拼盡力氣去打硬仗,恐怕我們終會力單不支啊。」

  雲定興並非剛愎自用之輩,稍加思索,利害立見。

  果然,帝國救兵大張旗鼓,軍隊進至崞縣(今山西代縣西南),突厥軍隊的偵察人員得知,驚而飛告始畢可汗說:「隋朝大軍來了!」突厥即時心虛,慌忙撤圍而去。

  且說這個向雲定興建言的英姿少年,正是十八歲的李世民。少年李世民首次嶄露頭角,便顯示了他不凡的軍事眼光和英雄膽識。

  2、主角還是配角——太原起兵中的李世民

  隋朝煬帝大業末年,外與高麗的戰爭欲罷不能,內則民眾困乏,已是水深火熱。當此之時,國內危機四伏,群賊蜂起,帝國形勢一瀉千里。風雲驟變間,太原留守李淵亦被推到了舉旗起兵的反路上。

  正史載,在隋煬帝南巡江淮、李密威逼東都的情勢下,李世民與劉文靜首謀起兵,以告李淵,李淵聞之大驚,只是迫於形勢,亦不得不勉強從之。

  實際上,這一記載並不完全可信。這是一個歷史謎團。李世民後來做了皇帝,而得位不很光明正大,所以人們便懷疑他在開國的歷史紀錄中做了手腳,有意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建立開國偉業之君的形象。事實到底如何?後來他自稱年十八舉義兵,是否也是一種有意的時間誤導?

  大約在大業十一年(615)底,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至十三年(617)建大將軍府,引溫大雅到其大將軍府為記室參軍,溫大雅撰《大唐創業起居注》,乃李淵太原起兵的最原始記載。據其書所載,早在大業九年(613),李淵與宇文士及在涿郡(今北京)「密論時事」,是其心生反隋之念的最早跡象。不久隋煬帝的大功臣楊素之子楊玄感起兵反隋,時李淵為弘化郡(郡治在今甘肅慶陽)留守,握有關右十三郡兵,其妻兄竇抗勸他起兵,李淵以時機尚不成熟而未從。

  楊玄感起兵被平息後,農民起義如火如荼,由地方性的叛亂而迅速擴展到全國。大業九年(613)魚俱羅處斬,大業十年(614)董純處斬,二人皆隋煬帝宿將。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以李渾門族強盛,又因一句「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殺李渾及其宗族32人。李淵處於和李渾等人相似的處境,夏侯端又勸他起兵,李淵深然其言。至此其反隋之心已公開表露。他在等待時機。

  大業十二年(616)底,突厥乘李淵南下鎮壓起義軍之機,攻取太原留守管轄下的馬邑(今山西朔縣)。隋煬帝派人囚捕李淵,李淵對李世民道:「隋朝氣數將盡,我李家奉承天命,本該現在起兵,只是你們三兄弟尚未聚集。」當時長子建成、四子元吉尚在河東,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絕佳時機。也許是天助李淵,或許是考慮到東都形勢的緊張,隋煬帝既而下令赦免李淵。

  有時候命運就是如此奇妙。不過,事已至此,李淵也別無選擇。於是李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李世民于晉陽密招豪友,二兄弟皆卑身下士,招攬人才。緊接著建成、元吉和李淵之婿柴紹陸續到達太原。

  大業十三年(617)初,李淵讓晉陽縣令劉文靜詐為隋煬帝敕書,於太原、雁門、馬邑諸郡徵兵。二月,趁叛隋而起的劉武周南下進據汾陽宮(今山西寧武南)之機,李淵以防備劉武周為名,下令募兵。

  問題是兩個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這二人實際上是隋煬帝派來監視李淵的角色,自然成為李淵起兵的障礙。這年夏天,李淵藉口此二人勾結突厥,殺之。

  突厥,是當時稱雄漠北的馬背上帝國。隋末的許多起事者,都曾向突厥稱臣,如劉武周、竇建德、梁師都、高開道等。一方面,不使突厥成為搗亂的敵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突厥壯大自己的聲勢。李淵也選擇了對突厥的拉攏政策,他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擊的後顧之憂。李淵所用的聯絡人是晉陽令劉文靜。

  李淵起兵,勢不可擋。而不識時務者如西河郡(治今山西汾陽縣)丞高德儒堅決反對。六月甲申,李淵命建成、世民兩兄弟攻打西河,又命太史令溫大有同行。臨行,李淵對溫大有說:「我兒年少,以卿參謀軍事,興兵大業的成敗,當以此行蔔之。」言語之間,對兩個年少兒子並未完全放心,卻也滿懷期望。一句「當以此行蔔之」,可見李淵對這一行動的重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