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影視原著 > 恰同學少年 > |
四十二 |
|
四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只有一種絕對的評價,窩頭事件也一樣。當劉俊卿在會後委屈地垂頭坐在督學辦公室紀墨鴻的對面時,雖然紀墨鴻並沒有明顯地袒護他,但他還是看到了一線希望。 紀墨鴻說:「挨了批評就挨了批評,垂頭喪氣的幹什麼?校長和先生們批評你,也是為了你好。你做學生的,難道還要到我這兒討回個什麼公道不成?當然了,有些觀念,我也並不贊同,這讀書人總還有個讀書人的顏面,都弄得像個乞丐一樣……算了,這些話,不是該跟你說的。你只要記住,學生,就得服從學校的規矩,不管聽不聽得進去,老師的話,總要服從,才是好學生。你先去吧。以後有什麼事,還是可以來找我的。」 劉俊卿畢恭畢敬地離開督學辦公室之後,紀墨鴻也隨即出門,到了楊昌濟的辦公室,在楊昌濟對面坐下,端著茶杯字斟句酌地說:「有些事情,我這個督學本來不便開口,可不開口吧,這心裡又堵得慌。楊先生,您是長沙學界之翹楚,與孔校長又有同窗之誼,我想,您的話他想必聽得進去一些。」 「紀先生有話,就儘管說吧。」除了上次來送聘書,楊昌濟一向和紀墨鴻沒什麼交往,所以,他實在猜不透這位督學大人今天來找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事情。 「那我就直說了。你我都是致力於教育之人,學生應該教成什麼樣的人,不應該教成什麼樣的人,這是學校教育的大本大源,是萬不可出一點紕漏的。這一次,孔校長在學校搞這場所謂儉樸教育,您就不覺得過分了嗎?教學生儉樸做人,這墨鴻也是不反對的,可凡事過猶不及,儉樸要儉到撿人的剩飯吃嗎?那剩飯是什麼人吃的?那是叫花子!難道我們培養學生,就是要培養一群叫花子出來嗎?」 紀墨鴻說的是他的心裡話,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他的話顯然在楊昌濟這裡得不到共鳴,相反,還讓楊昌濟非常反感。楊昌濟反問道:「紀先生的意思,學校是培養上等人的地方,對嗎?」 「本來就是嘛,難道還培養下等人?」紀墨鴻端起茶碗要喝,但越想越生氣,又把茶杯放下了,「這俗話說得好,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學生家長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學校裡來,為的什麼?不就是為了他們有個好出息,他日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嗎?咱們做先生的,也當時時想著身上擔著的那份責任,總須培養學生謀個好前程,讓那農家的孩子不必再扛鋤頭,做工人家的孩子不必再賣苦力,走出去一個個有頭有臉,斯斯文文,做個人上人,才對得起學子們一番求學之意,家長們這番含辛茹苦啊。這下倒好,吃剩飯!學生吃了不糾正,老師還要帶頭吃,一個老師糊塗不算,校長還要吃!這、這、這是要幹什麼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豈不是連高低貴賤都分不清?斯文掃地,真是斯文掃地!」 說到情緒激動處,砰的一聲,紀墨鴻把茶碗又一放。 楊昌濟實在聽不下去了,但他還是盡力克制著,問:「扛鋤頭、賣苦力的,都是下等人,是賤民,只有讀書人才是上等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紀先生就是這個意思,對嗎?」 「話當然不能這麼講,一講就是封建等級,糟粕之論。可這世道它就是這麼個世道,道理也就是這麼個道理嘛。」紀墨鴻的口氣明顯地軟了些。 「是嗎?」楊昌濟站了起來,他的口氣卻明顯地硬了:「紀先生,如果事先不知道,我會以為今天當我的面講這番話的,是哪位前清的學政大人。可你不是封建王朝的學政,你是民國的公務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文規定,國民一律平等,哪來的高低貴賤之分?不錯,今天的中國,還沒有做到真正的人人平等,還有諸多不合理的現象,可我們這些從事教育的人要做的,不正是要抹平這種不合理的等級,讓學生去除舊觀念,做一個民國的新人,為人人平等之大同世界而努力才對嗎?先生倒好,滿口高低貴賤,恨不得把學生都教成蠅營狗苟,但求一己之富貴前程,不思國家、民族、社會之未來的自私自利之徒。我倒要請問紀先生,你,這是要幹什麼?」 「大道理誰不會說,可大道理當不得飯吃!」紀墨鴻滿臉漲得通紅,騰地站了起來,拉開門便往外沖,一隻腳已跨出了門,又回過頭,狠狠地說:「我倒要看看,你板倉先生用這番大道理,教得出什麼樣的好學生!」 紀墨鴻砰的一聲關上了門走出辦公室,迎面卻正碰上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三人站在他面前。三名學生顯然看到紀墨鴻摔門而出的情景,都有些不自然。還是子升先恢復了常態,喊了一聲:「紀督學。」 紀墨鴻迅速平靜了表情,和藹地:「有事啊?」 子升說:「我們來找楊老師。」 紀墨鴻像沒發生過任何事情一樣,微笑著說:「楊先生在裡面,進去吧。」走了幾步,紀墨鴻又在樓梯口停了下來,回頭看著三名學生進了楊昌濟的辦公室,輕輕搖了搖頭。 三個學生今天來找楊老師,是想請老師擔任他們的指導老師。因為蔡和森提出想成立一個哲學讀書會,基本成員除了他們三個,還有周世釗、張昆弟、羅學瓚、蕭植蕃、李維漢、陳章甫、易禮容、熊光楚他們,一共十多個人,都是對哲學、社會學比較感興趣的同學。他們商量著,打算定期開展讀書活動,互相交換學習筆記,比賽學習進度,以促進提高自己。當然,根據毛澤東的建議,還要一起鍛煉身體。這樣的好事情,楊昌濟怎麼會不答應呢?只不過,無論是作為發起者的蔡和森、蕭子升和毛澤東,還是哲學讀書會的導師楊昌濟,恐怕都沒有想到,就是這個鬆散的、以強烈的求知欲望為紐帶組織起來的學生興趣小團體,後來竟會一步步壯大起來,一步步走向政治上的成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