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青春校園 > 你在為誰學習 >
三十三


  第十六章 獨立思考,擁有自由的內心

  三、「我思,故我在」

  大哥:

  你好!

  很高興收到你的回信,你的話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非常振奮。想想自己的無知和淺薄,真是很慚愧啊!

  以前的我,跟很多沉迷於物質世界的人一樣,精神領域是那麼貧乏而荒涼,成天為俗務所累而無法解脫。現在我終於知道,內心的自由,是那樣的可貴而令人羡慕的境界啊!

  當我怨天尤人,抱怨現實的不公時,當我滿足於個人的享受而對更廣闊的天空視而不見時,我自己都沒覺察錯失了太多東西。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如此瑰麗如此浩瀚的領域,竟然一直被我忽視,被我拋在腦後。我想,這是對生命的踐踏,是對生活的不珍惜,我該深深地自責。

  人沒有自由的靈魂,他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只是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而已。動輒拿條件不好作藉口,只是懦弱者的表現。真正堅強的人,不僅能衝破外界重重阻難實現自己的價值,也能歷經艱辛完成內心的靈魂之旅。

  看完你的信,我暗下決心,一定不辜負你的期望,做一個精神的富有者,內心的自由人,活得精彩,活得有價值。

  不過,大哥,雖然我決心已下,但對於怎樣才能達到目標卻又茫然起來。我看到有的書上說,內心的自由就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只要充分鍛煉想像力就可以,對這種說法,我無法在心裡完全接受,但又找不到更恰當的方式,這讓我很苦惱。

  我也聽到有人說,內心的自由嘛,就是自己想什麼就是什麼啊,不必關心別人怎麼看的,相信自己就是了。我仔細地思考,覺得這種說法也不能讓我完全信服,所以感到更加無所適從了。因為這些說法,與大哥所闡釋的內心境界相去甚遠,根本沒法相比。雖然我沒有完全領略,但可以模糊地感知,你所說的內心自由一定比這些更為深邃,更為崇高。所以,我對於這些說法,始終持著懷疑態度,不敢接受。可是,我又實在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希望大哥能再次不厭其煩地幫助我,萬分感謝!

  祝你愉快!

  李建

  2007年5月12

  李建:

  你好!

  來信已閱,只要能幫上你,我也會感到很喜悅,因此不必客氣。你現在的改變讓我感到很欣慰,可以這樣說,現在的你,與以前已經是判若兩人,你自己也可能意識到了這點。有進步就是好事,不論有多大,已足夠證明了你進取的心,這樣下去,你一定會成為非常優秀的人。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究竟怎樣才能擁有自由的內心吧!在我看來,要想擁有自由的內心,只有一條路可以走,而且走得痛,那就是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自由才有可能

  有這樣一個故事:1618年的一天,在荷蘭的希雷達城,城門邊圍著嘰嘰喳喳的人群。原因是城牆上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一道數學難題,向群眾徵詢答案。一個講法語的年輕軍官認真地看著、聽著,好像很感興趣的樣子,卻又不完全瞭解。他請求旁邊一位衣冠楚楚的人幫他把這道用荷蘭文寫的難題譯成拉丁文或法文。那人非常不耐煩,根本不相信這個青年軍官能解答出來。不過出於禮貌,他還是口譯出來了,言語間不乏譏諷的意味。誰知兩天之後,那個軍官竟把正確答案送到了他面前,他大吃一驚,對青年軍官不免刮目相看。於是兩人攀談起來,十分投機,才知道這個青年軍官就是勒內·笛卡爾,而那為他翻譯的人就是著名學者貝克曼。

  笛卡爾是法國人,1596年3月31日出生於貴族家庭,自幼體弱多病,但學習很刻苦,又很聰明,喜歡思考。1616年,20歲的笛卡爾便以最優秀的成績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他決心出外遊歷,「去讀世界這本大書」。當兵是當時一種最簡便、最經濟的旅行方式,於是他選擇了入伍。遇上了貝克曼後,二人成了莫逆之交。貝克曼對笛卡爾影響很大。他說:「他,把一個業已離開科學的心靈,帶回到最正當、最美好的路上。」貝克曼喚起了笛卡爾對科學的興趣。

  1625年,笛卡爾結束遊歷,開始做科學研究。他知道自己的思想與教會格格不入,在法國很容易被視為異端。於是在1628年遷居到資產階級已經掌權的荷蘭,直到1649年。創作了數學史上劃時代的《幾何學》,哲學史上著名的《方法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