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古典戲曲 > 浣紗記 | 上頁 下頁 |
梁辰魚簡介 |
|
梁辰魚(約1521~1594),字伯龍,號少白、仇池外史,昆山人,明代戲劇家。曾作《紅線女》等雜劇,但以《浣紗記》傳奇最著名。此外還寫過《遠遊稿》、《江東白苧》等。梁辰魚是利用昆腔來寫作戲曲的創始者和權威,因其作品的膾炙人口,無形中給予昆腔傳佈很大的助力。從元末到魏良輔時期,昆腔還只停留在清唱階段,到了梁辰魚,昆腔才煥發舞臺的生命力,這是梁辰魚在中國戲劇史上的重大貢獻。 *** 梁辰魚出身望族,其父梁介為平陽訓導,「以文行顯」。辰魚身長八尺餘,疏眉虯髯,好任俠,不屑就諸生試。家有華屋,專門接納四方奇士英傑。嘉靖年間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都與他往來,戲劇家張鳳翼也是他的好友。 他在當時的曲壇上頗負盛名,「豔歌清引,傳播戚里間。白金文綺,異香名馬,奇技淫巧之贈,絡繹於道。歌兒舞女,不見伯龍,自以為不祥也」(焦循《劇說》卷二引徐又陵《蝸事雜訂》)。 *** 梁辰魚的傳奇《浣紗記》,取材于春秋時代吳越興亡的故事。首出《家門》雲:「看今古浣紗新記,舊名吳越春秋」,可見此劇系依據名為《吳越春秋》的舊本改編而成。《錄鬼簿》著錄的元雜劇有《進西施》(關漢卿作)和《越王嘗膽》(宮天挺作),劇本已佚。梁辰魚曾「考訂元劇,自翻新調,作《江東白苧》、《浣紗》諸曲」(《梅花草堂筆談》)。他的作品可能吸收了元雜劇的成果。 《浣紗記》的情節比史書上的記載和有關的歷史傳說更加豐富。如開頭寫範蠡與西施在苧蘿西村的溪水邊相遇並相愛,西施贈範蠡一縷溪紗作為定情之物。後越國為吳國所敗,範蠡以國事為重,勸說西施到吳國去。臨別時將溪紗分開,二人各持一半。末尾寫滅吳之後二人在太湖舟中成婚,又取出溪紗,一同泛海而去。以二人的愛情故事和一縷溪紗貫串全劇始終,使結構更加完整。劇本還著重批判了夫差的沉湎酒色、不辨忠奸,以及伯嚭的卑鄙貪婪、阿諛諂媚,而對含冤死去的正直有遠見的伍子胥則深表同情,這類描寫在明代中葉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浣紗記》是第一部用改革後的昆山腔編寫的劇本,正如朱彝尊所說:「傳奇家曲,別本弋陽子弟可以改調歌之,惟《浣紗》不能,固是詞家老手。」(《靜志居詩話》卷十四)該劇內容充實,辭藻華贍,「羅織富麗,局面甚大」(呂天成《曲品》),上演後受到普遍的歡迎,對推廣昆山腔起了巨大的作用,因而成為昆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梁辰魚的雜劇《紅線女》,是根據唐代袁郊的文言小說《紅線》改編而成的。劇本主人公紅線雖然身份低微,但學識廣博,武藝超群,膽大心細。她隻身潛入魏博節度使戒備森嚴的住宅,盜走床頭金盒,使一向飛揚跋扈的節度使田承嗣魂飛膽落,不敢向鄰境發動不義之戰。祁彪佳稱此劇「工美之至,已幾于金相玉質矣」(《遠山堂劇品》),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梁辰魚還作有詩歌和散曲,但與他的戲劇創作相比,遠為遜色。 今存著作,除《浣紗記》,《紅線女》外,尚有詩集《梁國子生集》、散曲集《江東白苧》。據記載他還作有《江東廿一史彈詞》和傳奇《鴛鴦記》,雜劇《紅綃》,詩集《伯龍詩》、《遠遊稿》,均已失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