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新青年 > 青年雜誌第一卷第二號 | 上頁 下頁 |
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 |
|
作者:高一涵 近者討論國體之聲。震驚中外。飾羊僅存之共和名號。尚在動搖未定之秋。斯篇之論。似可不續。然國體之變更與否。乃形式上之事。不佞所論乃共和國民立國之精神。政府施政之效。其影響不逾乎表面之制度。而政治實質之變更。在國民多數心理所趨。不在政治之形式。昔羅馬之初變帝政也。政治尚不離共和;周室之衰也。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及春秋已四五百載矣。而其餘業遺風。流而未滅。可知立國精神。端在人民心理。人人本其獨立自由之良心。以證公同。以造輿論。公同、輿論之所歸。即是真正國體之基礎。無論其間若何變遷。而探其遠果。轉在在為吾人精神之資助。若有意玉成。而防其少怠者然。故國體之變更與否。由吾人精神以觀。幾無研究之價值。吾輩青年責任。在發揚立國之精神。固當急起直追。毋以政治變遷而頓生挫折。令吾人最貴之精神。轉役於曲折迴圈之時勢。而為其奴隸焉。則庶幾歟。 不佞此篇所欲述者。乃共和國家之青年對於社會之事。今者通功易事之制興。公共生活之業起。一自有生以後。蓋無一舉一動而不息息與社會相關者。生計教育等事業。其最著者也。處獨立生計時代。自耕自食、自織自衣。無交易之習慣。故可以老死不相往來。今則分功協力。為生計之原則。一人之學問、職業。舉莫不與社會相需相待。以底于成。孤立營生。微特反天演之進化。抑且危一己之生存。閉門自守之生活。既非今世之所能。則吾輩青年。即應以謀社會之公益者謀一己之私益。亦即以謀一己之私益者謀社會之公益。二者迴圈。莫之或脫。損社會以利一己者固非。損一己以利社會者亦謬。必二者交益交利。互相維持。各得其域。各衡其平者。乃為得之。故今之為社會謀公益者。第一須取自利利他主義。自利利他主義。即以小己主義為之基。而與犧牲主義及慈惠主義至相反背者也。不佞謹繼此分論之。 何言乎自利利他主義也?社會集多數小己而成者也。小己為社會之一員。社會為小己所群集。故不謀一己之利益。即無由致社會之發達。近世生計學家。以自利心及公共心二者。為指拄生計事業之兩大砥柱。所謂自利者。即欲使一己之利益。著著落實。非特不害他人之利益。且以之贊助他人之利益之謂也。所謂公共者。即以為社會一員之我。借公同之事業。而以謀全社會之利益者。遂其一己之生活也。共和國家之人民。互相需待、互相扶持。凡一己所為。莫不使及其效力於全體。各盡性分。以圖事功。考其所為。果為自利。抑為利他。舉莫能辨。何也。以群己之關係至密。自利即以利他。而利他亦即以自利故也。顧近世國民之自利。絕不與獨立生計時代之自利相同。彼之自利。奪他人之利益。竊為己有;此之自利借社會之公益。以遂吾生。彼之自利。與社會之公利分道僻馳;此之自利。與社會之公利同歸合轍。彼以行險徼悻為能。故自利實所以敗風化:此以同心協力為主。故自利即所以遵德行。此即不佞所以合生計之二大砥柱。而名曰自利利他主義之本旨也。 何言乎自利利他主義。必以小己主義為始基也。共和國民。其薪向之所歸。不在國家。乃在以國家為憑藉之資。由之以求小己之歸宿者也。國家為達小己之薪向而設。乃人類創造物之一種。以之保護小己之自由權利。俾得以自力發展其天性。進求夫人道之完全。質言之。蓋先有小己後有國家。非先有國家後有小己。為利小己而創造國家。則有之矣;為利國家而創造小己。未之聞也。歐洲挽近。小己主義風靡一時。雖推其流極。或不無弊害。然其文明之所以日進不息者。即人各尊重一己。發揮小己之才猷。以圖人生之歸宿。而其社會國家之價值。即合此小己之價值為要素。所積而成。吾國數千年文明停滯之大原因。即在此小己主義之不發達一點。在上者持偽國家主義。以芻狗吾民。吾民複匿於家族主義之下而避之。對於國家之興廢。其愛護忠敬之誠。因之益薄。卒致國家、社會、小己。交受其害。一至於此。今日吾輩青年。正當努力以與舊習俗相戰。以獨立自重之精神。發揚小己之能力。而自由、權利二者。即為發揚能力之梯楷。務須互重權利、互愛自由、渝靈啟智。各隨其特操異秉。而充發至盡。一己之天性完全發展。即社會之一員完全獨立。積人而群。積群而國。則安固強盛之國家。即自其本根建起。庶足以巍峨終古。不虞突興突廢矣。國家社會。舉為小己主義所築成。此不佞所以以小己主義為自利利他主義之起點也。 且不佞所謂小己主義者。有二要義焉:一曰用才;二曰重法。共和國家。為各展才能、無所曲抑之國家。凡有寸長。均當致諸適宜之境以用之。所謂用者。又非授人以進退黜陟之柄。自為皂隸、牛馬。供彼頤指氣使也。乃己有一分之長。即舉而貢獻之於社會。無所謙退。亦無所誇張。古之用才。權在君相;今之用才。權在自身。古之懷才者。多待價而沽;今之懷才者。宜及鋒而試。懷才於共和國家。而猶待人薦擢。是反主為僕。自儕於皂隸牛馬之列。顯然自喪其人格。共和國民。不宜若是其賤也。至於共和國家之法。乃人民之公約。用以自治自克者。非他人任意制定。舉以束縛吾人者也。吾人所以樂共和而惡專制者。即在欲得此制法機關。自審吾人所利所害所樂所苦之何在。謀自為趨避之計耳。法律果真由人民總意以定。即應絕對服從、絕對遵守。所謂「服從」。所謂「遵守」者。非服從、遵守其形式。須服從、遵守其精神;非因執法者在前。乃勉為自好之士。須于無人察覺之際。而深其自慎之心。懼執法者在前。而始不敢犯者。實寡廉鮮恥。不能自立之輩。乃其所不敢為。非其所不甘為;乃懼他人之察覺。非懼良心之察覺也。夫所謂「人格」者。乃節操之當然。倫理之本然。凡為人類。皆當自知愛護。自知尊重。以副其遠於禽獸之實。非所以要譽於鄉党、朋友者也。違法而不視為人格上之奇辱。乃視為交際上之缺點。不恥無以對己。乃恥無以對人。是即根本上違反小己主義之處。凡我青年。皆當用以自省者也。 此外尚有背戾自利、利他主義者二事。即犧牲與慈惠是也。凡為社會共通之原則。奉行之者千萬人。流傳之者千百世。必其則焉。得乎人情之中。放諸四海而皆准。不使一部感其無妄之災。一部得其分外之惠者。乃克如此。若損其一以利其一。憑一人一時之意氣。偶一行之則可。非所望於大公無我。相安相得。區處條理。各適其宜之共和國民也。任俠之徒。憤季世之不平。憑一時之義勇。偶然行此犧牲主義。固足以振起頹廢之習俗。激發腐壞之人心。至共和國家。乃合人人之利益以成社會之利益者。人己交際之間。必俱益俱利。乃不違乎社會公益之原則。設損一己之利益以利他人。則一己之利益既喪。即社會利益之一部缺而不完。而所謂利他人者。未必即能為他人之利。即苟能之。然一方棄其所應得者而不得。一方乃取其不應得者而得之。亦絕非相安相得、各適其宜之道。且生計通例。凡大利所存。必其兩益。已受勤勞之苦者。即應享勤勞結果之樂。乃克維持一群而不渙。今持犧牲主義。使我盡受勤勞之苦。而勤勞結果之樂。乃盡讓他人享之。人人皆思受苦而不思享樂。則享樂之事。將誰甘受之。有苦無樂之世界。其能發育人類者幾何?反之。而人人皆待他人勤勞之結果。以供一己之享樂。則勤勞之事。又將誰任之?有樂無苦之世界。其能鍛煉人類者又幾何?夫人各有所欲。各有所求;自養其欲。自給其求。且以致人人之所欲所求。各安其相適之域。而如量發洩。安行盡利。乃所以利益社會之道。損其一以利其一。則其利也。必有所窮;而其損也。亦必不絕。非大公無私、相安相得、區處條理、各適其宜之共和國民所宜行者也。此犧牲之事。所以盡反乎自利利他主義也。 複次有慈惠主義。夫社會之利益百端。要皆由勤勞而得。約翰彌爾晚年自敘傳中有雲:「吾深盼夫無貧無富之社會。為可企及也;吾深盼夫不勤勞者不衣食。舉世之芸芸總總。均莫逃此規則也。必盡其勤勞之因。乃獲生產百物之果。生產物之分配權。萬不可決之於誕生。要當決之于正義。」不佞之引此說。乃取其「不勤勞者不衣食」及「生產物之分配權。應當決之于正義」二語。其立論之旨。非所問也。人之所以可貴者。在有人格。日本浮田博士曰:「人格因勤勞而成立。因勤勞而實現……新道德於凡屬有益於社會之勤勞。皆視為神聖。而尊之敬之。視為發育人類之品性。完全人類之人格。所不可或缺者焉。」然則欲保全人人之人格。必令其借服勞之結果。以自遂其生。仰給於他人者。舉為喪失人格之事。今抱慈惠主義者。固明明以喪失人格之事。期諸被惠者矣。使之不勞而得財。既反乎生計之原則。其終也必養成被惠者之依賴心。挑動其僥悻之念。而敗壞其勤勞之力。且己既以慈惠為仁、為善而行之矣。則被惠者必為不仁、不善。以仁善自居。而以不仁不善之事轉加他人。一方受道德之美譽。一方犯不道德之惡名。已非一視同仁者所忍出。期更違生計之原則。而與社會上以莫大之惡害哉。然則共和國家之青年。他日立身之計。惟以勤勞易利益。自保其人格。並以保他人之人格。不以慈惠之名。誘起社會之惡德。斯為中庸之正道矣。 總之今者既入于社會生計時代。社會利益。乃根基於小己利益之上積合而成者。欲謀社會之公益。必先使一己私益著著落實。乃克有當非然者全其一以喪其一。則社會利益將終古無完全發達之時。德國伯倫知理(Bluntschli.)有言曰:「社會富孕生計、智識之原力。以扶助國家者也。社會不良。則國家之不良隨之;社會安寧利達。則國家亦強。故社會者。治安之條件也。"社會與國家之關係。其重要如此。吾國徒以隸于宗法制度之下。垂四千餘年。人各重夫一家之私。多不識社會為何物。而「以謀社會公益以自遂其生」之思想。舉凋零頹喪。發達難期。遂奄奄至今。日瀕於危矣。而猶守宗法制度。奉愛若神。稍一置議。則目為大逆。習俗浸潤。狹髓淪肌。法令教育。一時皆難以收效。非人人自悟其非。而以明於中者行於外。持自利利他主義。以振起頹俗。夫固未易言也。語其根源。惟在青年之能改造時勢。不為舊說所拘。則庶幾也。 〜〜〜〜〜〜〜〜〜〜〜〜〜〜〜〜〜〜〜 勞動者神聖也閒遊度日為最卑之人類(英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