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新青年 | 上頁 下頁
《新青年》簡介


  刊物歷史

  陳獨秀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對中國時局進行了思考,認為政治革命沒有作用,而「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民國四年(1915年)夏天陳獨秀從日本回上海,便開始準備籌備《青年雜誌》,先是同亞東圖書館的汪孟鄒商量,在得知亞東圖書館無法合作後,又被介紹給群益書社的陳子沛、陳子壽兄弟。幾人商議後由群益書社出版發行,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圓,最初發行量為1000份。(定價:每冊2角,全卷六冊1元,一年二卷2元。開始時,應該是貼錢的生意。)

  在創刊號上,陳獨秀發表創刊詞《敬告青年》,對青年提出六點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隸的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並指出:「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提出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

  1916年,群益書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來信,信上說該雜誌同青年會雜誌《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雜誌》改名。於是自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陳獨秀、高一涵、陳嘏、李亦民、易白沙、薛琪瑛、劉文典等。

  1916年2月起因護國戰爭停刊7個月。

  1917年1月因陳獨秀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編輯部遷往北京,辦公地點在東華門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點仍在上海。

  8月9日,錢玄同對魯迅進行拜訪,並為《新青年》約稿,魯迅應允。後來在《呐喊》自序中,魯迅回憶說:「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自此,魯迅與陳獨秀及《新青年》的關係日益密切。

  8月後又因故中斷4個月。

  1918年1月15日復刊出版第4卷第1號,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由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入到編輯隊伍當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編輯部啟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號起,投稿章程業已取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共同擔任,不另購稿。其前此寄稿尚未錄載者,可否惠贈本志?尚希投稿諸君,賜函聲明,恕不一一奉詢,此後有以大作見賜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號後改為同人編輯,不接受來稿。

  1919年6月陳獨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個月。10月遷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編輯部。12月的第7卷起由陳獨秀一人主編。12月1日第7卷第1號《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標點符號和行款的說明》指出「現在從7卷1號起,劃一標點符號和行款」。

  1920年末胡適提出《新青年》應「聲明不談政治」,遭到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反對。第8卷第1號(1920年9月1日)起,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公開出版的機關刊物,北京編輯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發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刊物。

  1921年陳獨秀返回上海後又任主編直到1922年7月停刊。

  思想傾向

  《新青年》堅持「世界的而非鎖國的」的原則,對於外國文學的各種流派和作家採取了開閎的態度,它先後譯介了俄國的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契訶夫、安特萊夫、索洛古勃、庫普林、阿爾志跋綏夫,波蘭的顯克維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國的莫泊桑,英國的王爾德、格裡高裡夫人,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武者小路實篤等人的創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辦了「易蔔生號」。該刊還譯介了蘇聯高爾基、盧那察爾斯基的文學論文。此外還發表了陳獨秀、周作人、陶履恭、胡適、沈雁冰介紹西方文學流派和作家的論文多篇。這些譯介,對於借鑒外國文學,推進文學革命和新文學創作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保衛和推進文學革命,《新青年》還進行了反對封建復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學潮流的鬥爭。這主要包括對以劉師培、林琴南為代表的「文選派」和「桐城派」封建復古勢力反對白話文維護文言文、反對新道德維護舊道德的鬥爭;對腐朽無聊的黑幕派文學和鴛鴦蝴蝶派文學的鬥爭;對詆毀革命文學的上海美術界守舊派人物的鬥爭。劉半農的《答王敬軒書》、魯迅的《隨感錄五十七:現在的屠殺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錢玄同的一些通信等,都是《新青年》在這一鬥爭中發表的戰鬥文字。1919年1月發表的由陳獨秀執筆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回答了整個封建勢力對於思想和文學革命的各種非難,實際上可以看做是《新青年》雜誌同人在這場鬥爭中最有代表性的宣言。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雜誌的思想傾向,基本上屬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1918年以後,由於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知識界的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青年》營壘的組成,變為由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份子﹑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和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組成的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所主持。

  1918年10月,李大釗在《新青年》5卷5號上發表了《Bolshevlsm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較早地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

  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新青年》革命色彩更為明顯,逐漸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李大釗負責編輯的6卷5號,辦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專號」。1919年~1921年上半年,《新青年》發表有關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論文和譯介文章130餘篇,與此同時,胡適等人在雜誌上大量宣揚「實用主義」等現代資產階級哲學,並在《每週評論》上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反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接著,1920年末胡適寫信給陳獨秀,提出《新青年》差不多成為美國《蘇俄》雜誌的漢譯本的批評,主張公開「聲明不談政治」。這些意見受到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的反對,未能付諸實踐。

  1920年9月8卷1號起,《新青年》遷至上海,實際成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小組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陣地。隨著新文化統一戰線的分化,《新青年》雜誌于1922年7月,出至9卷6號停刊。以後複出《新青年》季刊、不定期刊,已是完全政治性的刊物,至1926年7月停刊。

  部分重要文章

  1915年9月15日,創刊號,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

  1916年3月15日,2卷1號,陳獨秀發表《新青年》。

  1917年1月1日,2卷5號,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推廣白話文,以打破舊思想及推動文學改革為目標。

  1918年5月15日,4卷5號,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11月15日,5卷5號,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等文章,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

  11919年1月15日,第6卷第1號陳獨秀發表《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提出「本志同志本來無罪,只因擁護那德謨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學)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大罪的。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駡,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第一次將科學與民主稱為「賽先生」與「德先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