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青春之歌 | 上頁 下頁
作品相關


  【作者簡介】

  楊沫(1914~1995)當代女作家。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祖籍湖南湘陰,生於北京。

  曾就讀于溫泉女中,因家庭破產而失學,當小學教員、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

  1934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戰爭的散文和短篇小說。抗戰爆發後到冀中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戰爭,做婦女、宣傳工作。

  1943年起任《黎明報》、《晉察冀日報》等報紙的編輯、副刊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全國人大常委等職。

  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秀長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識青年林道靜這一藝術典型。小說在讀者中特別是青年學生中影響深廣,曾由作者改編為電影劇本,拍成同名電影上映。

  楊沫的作品還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短篇小說選《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選》,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吳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自白——我的日記》,以及《楊沫文集》等。

  【幕後故事】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寫「九一八」事變至「一二九」運動時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識份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當時被視為小資產階級的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所以作品問世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有人在「左」的觀念支配下對作者、作品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責作者並沒有讓林道靜「得到徹底的改造」,說「書中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的」。還批評說:「作品沒有很好地描寫工農群眾,沒有描寫知識份子和工農的結合,書中所描寫知識份子,特別林道靜自始至終沒有認真地實行與工農大眾相結合。」

  雖然茅盾、何其芳等名家都寫了為《青春之歌》辯護的文章,但「左」的批評還是令楊沫對《青春之歌》作了較大修改。為了使林道靜的轉變更加合乎所謂情理,更有說服力,特意加寫了林道靜去農村「與工農相結合」的七章。楊沫的這種做法和修改後的《青春之歌》又引起了或肯定或否定的兩種不同意見的爭論。「文化大革命」中《青春之歌》被定為毒草,作者被打成反革命作家。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重見天日。

  【人物原型】

  林道靜——生活原型:作者楊沫自己。

  餘永澤——生活原型:張中行(1909-2006.2.24)楊沫第一任丈夫,原名张璿,字仲衡。1909年1月生於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1931年通縣師範學校畢業。1935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先後任教于中學和大學。建國後就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學者,國學大師。被季羨林先生稱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江華——生活原型:馬建民(1911-1985年)楊沫第二任丈夫,河北省深澤縣故城村人。他15歲時即參加了革命工作,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黨委書記、辦公廳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代理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等職。

  盧嘉川——生活原型:是作者根據多年對共產黨員的觀察塑造的最光輝的形象,其原型主要是陸萬美、路揚及賈匯川。陸萬美是北平政法大學的學生,領導學生運動,曾兩次被捕入獄,盧嘉川的事蹟主要取材於他。陸萬美,作家,北平大學肄業,1932年參加左聯,並任出版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雲南省文化局局長、省文聯副主席等職;情感經歷則取材于路揚(1917——2001),原名路天庚,河北省臨城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歷任軍委辦公廳主任,河南省軍區政治委員等職;賈匯川是楊沫在小學教書時的同事,也是張中行的盟兄弟,地下黨員,曾與馬建民一起搞過農民運動,楊沫通過他介紹才認識馬建民。

  白莉萍——生活原型:劉莉影和白揚,劉莉影當時是北平法學院的學生,美麗熱情,喜歡交際,與白楊一起拍過無聲電影《故宮新怨》。當時白楊擔任一個小角色,而劉莉影卻擔任主角,30年代已小有名氣;白楊(1920——1997)楊沫妹妹,著名電影演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