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黃河東流去 | 上頁 下頁 | |
李凖簡介 | |
| |
李凖(亦作「李准」1928.9 - 2000.2.2),蒙古族,河南洛陽人。1949年後歷任河南省文聯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河南分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第四屆主席團委員、第五屆副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常務理事,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著有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短篇小說集《李雙雙小傳》、《車輪的轍印》、《夜走駱駝嶺》、《農忙五月天》,散文集《情節·性格和語言》、《彼岸集》、《森林夜話》,電影文學劇本集《走鄉集》,電影文學劇本《大河奔流》、《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龍馬精神》、《石頭夢》、《雙雄會》、《清涼寺的鐘聲》,《吉鴻昌》等。 電影文學劇本《李雙雙》獲第二屆百花大獎及最佳編劇獎、《老兵新傳》獲1952年莫斯科電影節獎,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 李凖讀完初中一年級即輟學,從祖父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一商店當學徒,利用工餘時間,閱讀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隨後,參加鎮上的業餘劇團,既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又熟悉城鄉底層社會的各色人物。 1944年,回鄉務農,並參加鎮上一個業餘劇團的演出。開始學習編戲。 1948年,洛陽解放,李准參加了工作,在洛陽市銀行當職員。後調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作語文教師,其間,仍繼續他的寫作。 1953年,他的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工作,成了他的成名作,發表後被毛澤東主席加編者按在全國近50家報刊轉載。 1954年,李准參加了文化部電影局舉辦的「電影劇本講習班」,同時,調到河南省文聯,成為專業作家,由於他對農村生活十分瞭解,因此寫出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好作品,如《李雙雙小傳》、《耘雲記》、《兩代人》等。 1956年,他開始創作電影文學劇本,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老兵新傳》,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樂觀、豪邁、主動要求到北大荒去發揮餘熱的老兵戰長河的形象,搬上銀幕後,很快就受到觀眾好評,在1959年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獎。接著,他又創作了《小康人家》、《李雙雙》、《耕雲播雨》、《龍馬精神》等十餘部電影劇本。尤其是《李雙雙》,他將李雙雙這個性格潑辣,大公無私,見義勇為的農村婦女和孫喜旺的老實忠厚,心地善良,明哲保身描繪得生動,自然,加之張瑞芳和仲星火的清湛表演,該片已成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李准因此獲得1963年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 1966年,「文革」開始,他受到衝擊,被下放到河南省西華縣,這裡是黃泛區,老百姓有講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的感動了他,勞動人民的高貴品質激勵他再一次拿起筆於1975年完成了電影劇本《大河奔流》的創作。他改以往的微觀寫法為宏觀寫法,把人物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鬥爭中描繪人物坎坷多變的命運,這個劇本也是李准創作上的一次突破,雖說劇本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在人物塑造上有些拔高,情節上有些一般化,概念化,但對於作者在思想上,藝術上的成績仍應肯定。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他先後創作、改編了電影劇本《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雙雄會》、《失信的村莊》、《大漠紫禁令》、《清涼寺的鐘聲》、《老人與狗》等,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被稱為「立體的流民圖」,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豐富的生活經驗,坎坷的命運,為作者提供了創作靈感,在他的作品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真實,語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他善於刻畫人物,在他的筆下,李雙雙、孫喜旺,李麥,郭扁子、李秀芝等都活靈活現的出現在觀眾面前,他的才華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除《李雙雙》獲獎外,《老兵新傳》、《高山下的花環》都曾獲過國內國外大獎。由於文學和電影方面的成就,他既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又是電影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還是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李凖之李姓源自木華梨。明初部分蒙古貴族被招撫,而木華黎等不願向明朝廷報到,便去開荒,加入屯田大軍。李凖的祖先即是木華黎,由於解甲歸田且遷向洛陽龍門,故當去「木華」,諧漢姓「李」。)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