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釧影樓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包天笑簡介 |
|
包天笑(1876~1973),江蘇吳縣人。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孫,天笑是筆名。著名報人、作家、「鴛鴦蝴蝶派」小說聖手。抗戰勝利後定居香港。發表《且樓隨筆》,《釧影樓回憶錄》等。1973年在香港逝世。一生著譯多達100餘種。著有《上海春秋》、《海上蜃樓》、《包天笑小說集》等,譯有《空谷蘭》、《馨兒就學記》等。 *** 包天笑小名德定,初名清柱,成年後改名公毅,字朗孫,號包山,筆名有:天笑、春雲、微妙、迦葉、拈花、秋星閣主、釧影樓主等。 1876年2月26日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幼年家道中落,就讀于表姊丈朱靜瀾處和二姑夫尤巽甫處。為了維持生計,17歲即開門授徒。1894年,19歲中秀才。1900年與友人合資在家鄉開辦了東來書莊,並自任經理,爾後又集資發行《勵學譯編》,並發表翻譯小說《迦因小傳》(與蟠溪子合譯)。《勵學譯編》以經營新書刊為主,主要經售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出版的《江蘇》、《浙江潮》等期刊,以及《支那疆域沿革圖》等日本新書、雜誌。譯介日本文的書刊,將國外的新思想、新技術向中國傳播。 1901年,他創辦了《蘇州白話報》,該報是以《勵學譯編》的名義出版的,委託蘇州臨頓路毛上珍書局用刻雕版印刷。32開線裝本,先是每7天出一期,後改為每10天出一期,內容以政論、新聞為主。文字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深受歡迎。 1902年,為了尋找刊物、尋找更好的譯本,包天笑積極往來于蘇州、上海之間。在上海,他籌辦的「金粟齋譯書處」出版了嚴譯名著《穆勒名學》、《社會通詮》、《群學肆言》、《原富》等。同時,他積極與《中外日報》交往,並與表兄尤子春合資翻印當時已為禁書的譚嗣同《仁學》一書,半贈半售,以廣宣傳。 光緒三十一年(1905)來滬,參加南社。1906年2月,包天笑正式定居上海後,應狄楚青、陳影韓之邀到《時報》任外埠新聞編輯,兼編輯附刊《餘興》,開近代報紙文藝副刊之先河。他每日為報紙寫6篇文章,余時寫小說。時報館附設的《小說時報》創刊後,他和陳景韓輪流擔任主編,並合作小說創作,這個刊物培養了不少年輕作者,後來,大多成為鴛鴦蝴蝶派健將,所以被視為最早具有鴛鴦蝴蝶派傾向的刊物。《婦女時報》也是時報館附設的,包天笑是第一任主編。他力主鼓吹新的婦女觀,撰寫發表了《包仲宣女士哀辭》、《最大之敬告》等雜文評論。其刊出的小說作品或多或少探討了新的家庭觀。 1912年,包天笑應張元濟之邀,去商務印書館兼職,參加編寫國文教科書和主編課外閱讀物《新社會》。次年,日本新聞界邀請他和《申報》張生平、《時事新取》馮心友、《神州日報》餘大雄、《中華新報》張群等赴日訪問。有感於國外的種種見聞,回國後他寫了《考察日本新聞略述》一文,在《時報》上介紹日本之行。 1915年至1917年,步入中年的包天笑先後在文明書局發行的刊物《小說大觀》和《小說畫報》任主編。他把推崇科學、注重道德教育,作為辦刊宗旨。《小說大觀》創辦時,由他執筆《例言》聲明:該刊將大力提介「宗旨純正、有益於社會、有助於道德之作」,而「無時下浮薄狂蕩誨盜寫淫之文。」他深知文言有礙於文字的普及,於1917年就任《小說畫報》說編時大張旗鼓地提倡白話文。他說:「小說以白話為正宗。」並在發刊詞《短引》中自我檢討:「鄙人從事小說界十餘寒暑矣。唯檢點舊稿,翻譯多而撰述少,文言多而俗話鮮,頗以為病也。蓋文學進化之軌道,必由古語之文學變而為俗話之文學,中國先秦之文多用俗話,觀于楚辭,墨、莊方言雜出,可為證也。」《小說畫報》創刊後,內容以文為主,輔有圖畫,而文字全是白話。成為雅俗共賞,頗受民眾歡迎的刊物。 後來他又為大東書局編《星期》,在刊物上用釧影、愛嬌、拈花等筆名發表了不少小說和雜文。1922年,47歲的包天笑加入青社。社友有周瘦鵑、許廑父、胡寄塵、許卓呆、範煙橋、畢倚虹等舊派小說主將。包天笑為該社起草社章。隨後又加入「星社」。同年,青社社刊《長青》創刊,包天笑任編輯主任,執筆《本社的緣起》。又任《星報》撰述員。1928年,他應社長周瘦鵑之聘,任上海群書流覽社介紹人。 1935年,在上海《立報》,繼張恨水之後接編《花果山》副刊。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救亡日報》撰寫抗日救亡的政論和雜文。 抗日戰爭勝利後,移居香港,1973年病逝。著有小說《馨兒就學記》、《碧血幕》、《留芳記》、《釧影樓回憶錄》,翻譯作品有《迦因小傳》、《空谷蘭》、《梅花落》。 *** 包天笑幼年家道中落,就讀于表姊丈朱靜瀾處和二姑夫尤巽甫處。轉徙逃難的痛苦使他倍加用功,博覽群書,靠自學掌握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了維持生計,他17歲即開門授徒,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1894年,考取了秀才。1900年與友人合資在家鄉開辦了東來書莊,並自任經理,爾後又集資發行《勵學譯編》;1901年,他創辦了《蘇州白話報》,內容以政論、新聞為主。文字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深受歡迎。1908年,他加入江蘇教育學會。 25歲時,包天笑經人推薦去江蘇候補道員蒯光典家任家庭教師,次年,受蒯光典的委託在滬籌備金粟齋譯書處,先後在啟秀編輯局、廣智編譯所、珠樹園譯書處任職。1906年,他31歲時正式移居上海,開始主編和編輯了許多有影響的刊物,如《小說時報》、《婦女時報》、《小說大觀》、《小說畫報》等。他受聘為明星電影公司編劇,又創作了數部電影劇本,撰寫了多篇影評劇評。1909年加入南社,在南社第三次雅集上,當選為庶務。 1936年,61歲的包天笑與魯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七七事變」後,積極為《申報》、《南京晚報》撰稿。1947年,包天笑由上海去臺灣居住,次年赴香港。1973年,包天笑在香港法國醫院病逝,享年98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