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雨天的書 | 上頁 下頁 |
我的復古的經驗 |
|
大抵一個人在他的少年時代總有一兩件可笑的事情,或是浪漫的戀愛,或是革命的或是復古的運動。現在回想起來,不免覺得很有可笑的地方,但在當時卻是很正經的做著;老實說,這在少年時代原來也是當然的。只不要蛻化不出,變作一條僵蠶,那就好了。 我不是「國學家」,但在十年前後卻很複過一回古。最初讀嚴幾道林琴南的譯書,覺得這種以諸子之文寫夷人的話的辦法非常正當,便竭力的學他。雖然因為不懂「義法」的奧妙,固然學得不像,但自己卻覺得不很背於迻譯的正宗了。隨後聽了太炎先生的教誨,更進一步,改去那「載飛載鳴」的調子,換上許多古字,(如踢改為踶,耶寫作邪之類,)——多謝這種努力,《域外小說集》的原板只賣去了二十部。這是我的復古的第一支路。 《新約》在中國有文理與官話兩種譯本,官話本固然看不起,就是文理本也覺得不滿足,因為文章還欠「古」,比不上周秦諸子和佛經的古雅。我於是決意「越俎」來改譯,足有三年工夫預備這件工作,讀希臘文,豫定先譯四福音書及《伊索寓言》,因為這時候對於林琴南君的伊索譯本也嫌他欠古了!——到了後來,覺得聖書白話本已經很好,文理也可不必,更沒有改譯之必要:這是後話。以上是我的復古的第二支路。 以前我作古文,都用一句一圈的點句法。後來想到希臘古人都是整塊的連寫,不分句讀段落,也不分字,覺得很是古樸,可以取法;中國文章的寫法正是這樣,可謂不謀而合,用圈點句殊欠古雅。中國文字即使難題,但既然生而為中國國民,便有必須學習這難題的文字的義務,不得利用種種方法,以便私圖,因此我就主張取消圈點的辦法,一篇文章必須整塊的連寫到底,(雖然仍有題目,不能徹底的遵循古法,)在本縣的《教育會月刊》上還留存著我的這種成績。這是我的復古的第三支路。 這種復古的精神,也並不是我個人所獨有,大抵同時代同職業的人多有此種傾向。我的朋友錢玄同當時在民報社同太炎先生整夜的談論文字復古的方法;臨了太炎先生終於提出小篆的辦法,這問題才算終結。這件事情,還有一部楷體篆書的《小學答問》流行在世間來作見證,這便是玄同的手筆。其後他穿了「深衣」去上公署,那正是我廢圈的時候了。這樣的事,說起來還多,現在也不必細說,只要表明我們曾經做過很可笑的復古運動就是了。 我們這樣的復古,耗廢了不少的時間與精力,但也因此得到一個極大的利益,便是「此路不通」的一個教訓。玄同因為寫楷體篆書,確知漢字之根本破產,所以澈悟過來,有那「辟曆一聲國學家之大狼狽」的廢漢字的主張;我雖然沒有心得,但也因此知道古文之決不可用了。這樣看來,古也非不可複,只要複的徹底,言行一致的做去,不但沒有壞處,而且反能因此尋到新的道路,這是的確可信的。所以對於現在青年的復古思想,我覺得用不著什麼詫異,因為這是當然,將來複的碰壁,自然會覺醒過來的。所可怕者是那些言行不一致的復古家,口頭說得熱鬧,卻不去試驗實行,既不穿深衣,也不寫小篆,甚至於連古文也寫得不能亨通,這樣下去,便永沒有回頭的日子,好像一個人站在死胡同的口頭硬說這條路是國道,卻不肯自己走到盡頭去看一看,只好一輩子站在那裡罷了。 (十一年十一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