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談龍集 | 上頁 下頁 |
呂坤的演小兒語 |
|
中國向來缺少為兒童的文學。就是有了一點編纂的著述,也以教訓為主,很少藝術的價值。呂新吾的這一卷《演小兒語》,雖然標語也在「蒙以養正」,但是知道利用兒童的歌詞,能夠趣味與教訓並重,確是不可多得的,而且於現在的歌謠研究也不無用處,所以特地把他介紹一下。 原書一冊,總稱「小兒語」,內計呂得勝(近溪漁隱)的《小兒語》一卷,《女小兒語》一卷,呂坤(抱獨居士)的《續小兒語》三卷,《演小兒語》一卷。前面的五卷書,都是自作的格言,仿佛《三字經》的一部分,也有以諺語為本而改作的,雖然足為國語的資料,於我們卻沒有什麼用處。末一卷性質有點不同,據小引裡說,系採取直隸河南山西陝西的童謠加以修改,為訓蒙之用者。在我們看來,把好好的歌謠改成箴言,覺得很是可惜,但是怪不得三百年以前的古人,而且虧得這本小書,使我們能夠知道在明朝,有怎樣的兒歌,可以去留心搜集類似的例,我們實在還應感謝的。 書的前面有嘉靖戊午(1558)呂得勝的序,末有萬曆癸巳(1593)呂坤的書後,說明他們對於歌謠的意見。序雲, 「兒之有知而能言也,皆有歌謠以遂其樂,群相習,代相傳,不知作者所自,如梁宋間『盤腳盤』,『東屋點燈西屋明』之類。學焉而于童子無補,余每笑之。夫蒙以養正,有知識時便是養正時也。是俚語者固無害,胡為乎習哉?……」 書後云: 「小兒皆有語,語皆成章,然無謂。先君謂無謂也,更之;又謂所更之未備也,命余續之,既成刻矣;余又借小兒原語而演之。語雲,教子嬰孩。是書也誠鄙俚,庶幾乎嬰孩一正傳哉!……」 他們看不起兒童的歌謠,只因為「固無害」而「無謂」——沒有用處,這實在是絆倒許多古今人的一個石頭。童謠用在教育上只要無害便好,至於在學術研究上,那就是有害的也很重要了。序裡說仿作小兒語,「如其鄙俚,使童子樂聞而易曉焉,」卻頗有見地,與現在教育家反對兒童讀「白話淺文」不同,至於書後自謙說,「言各有體,為諸生家言則患其不文,為兒曹家言則患其不俗。余為兒語而文,殊不近體;然刻意求為俗,弗能。」更說得真切。他的詞句其實也頗明顯,不過寄託太深罷了。 《演小兒語》共四十六首,雖說經過改作,但據我看去有幾首似乎還是「小兒之舊語」,或者刪改的地方很少。今舉出數篇為例。 九 鸚哥樂,簷前掛, 為甚過潼關, 終日不說話。 二五 討小狗,要好的。 我家狗大卻生癡, 不咬賊,只咬雞。 三八 孩兒哭,哭恁痛。 那個打你,我與對命, 寧可打我我不嗔, 你打我兒我怎禁。 四一 老王賣瓜,臘臘巴巴。 不怕擔子重, 只要脊樑硬。 我說這些似是原來的兒歌,本來只是猜想;從文句上推測,又看他解釋得太迂遠了的時候,便覺得其中當含著不少的原有分子,因為如果大經改作,表示意思必定更要曉暢。大約著者想要講那「理義身心之學」,而對於這些兒童詩之美卻無意的起了欣賞,所以抄下原詩而加上附會的教訓,也未可知:我讀那篇書後,覺得這並非全是幻想。 我們現在把那四十六首《演小兒語》,轉錄在北大《歌謠週刊》上面,或者於研究歌謠的人不無用處,並希望直隸河南山西陝西各處的人見了書中的歌,記起本地類似的各種歌謠,隨時錄寄。《演小兒語》雖經過改作,但是上半,至少是最初兩句,都是原語,所以還可以看出原來是什麼歌,如「風來了,雨來了」也在裡面,只是下半改作過了。從這書裡選擇一點作兒童唱歌用,也是好的,只要揀取文詞圓潤自然的,不要用那頭巾氣太重的便好了。 一九二三年四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