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魯迅的青年時代 | 上頁 下頁
魯迅的文學修養


  文學修養是句比較舊式的話,它的意思大略近于現代的「文藝學習」,不過更是寬泛一點,也就好講一點。魯迅的著作,不論小說或是雜文,總有一種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這個特色尋找它的來源,有人說這是由於地方的關係。因為在浙江省中間有一條錢塘江,把它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兩邊的風土民情稍有不同,這個分別也就在學風上表現了出來。大概說來,浙西學派偏于文,浙東則偏于史,就清朝後期來說,袁隨園1與章實齋2,譚複堂3與李越縵4,都是很好的例子。再推上去,浙東還有毛西河5,他幾乎專門和「朱子」朱晦庵6為難,攻擊的絕不客氣,章實齋李越縵不肯犯「非聖無法」的嫌疑,比起來還要差一點了。

  拿魯迅去和他們相比,的確有過之無不及,可以說是這一派的代表。不過這一種議論,恐怕未免有唯心論的色彩,而且換句話說,無異于說是「師爺」派,與「正人君子」的代言人陳源的話相近,所以不足為憑,現在可以不談。但是,說部分影響當然是有的,不但他讀過《文史通義》和《越縵堂日記》,就是只聽祖父介孚公平日的訓話,也是影響不小了。介孚公晚年寫有一冊《恒訓》,魯迅曾手抄一本,保存至今,其中所說的話什九不足為訓,可以不提,但是說話的谿刻,那總是獨一的了。

  我們客觀一點尋找魯迅思想文章的來源,可以分兩方面來說,一是本國的,二是外國的。說到第一點,他讀得中國古書很多,要具體的來說不但煩瑣,也不容易,我們只好簡單的來綜結一句,他從那裡邊獲得了兩件東西,即是反封建禮教的思想,以及唯物思想的基礎。讀者們應當記得他在《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那是極好的資料,說明他反禮教思想的起源。

  《二十四孝》據說是「朱子」所編教孝的通俗書,專門發揮「三綱」中的「父為子綱」的精義的。書卻編得很壞,許多迂闊迷信,不近人情,倒也罷了,有的簡直兇殘無道,如「郭巨埋兒」這一節,在魯迅的文章裡遭到無情的打擊,這也就顯示它給他的刺激是多麼的大。歷代稍有理性的文人大抵都表示過反對,可是只單獨的說一遍,沒有什麼力量,魯迅多看野史筆記,找到許多類似的事實,有如六朝末武人朱粲以人為軍糧,南宋初山東義民往杭州行在,路上吃人肉乾當乾糧,一九〇六年徐錫麟暗殺恩銘,被殺後心肝為衛兵所吃,把這些結合起來,得到一句結論曰禮教吃人。這個思想在他胸中存在了多少年,至一九一八年才成熟了,以《狂人日記》的形式出現于《新青年》上,不但是新文學的開始,也是反禮教運動的第一陣。

  他的唯物思想的根苗並不出於野史筆記,乃是從別個來源獲得的。說來也覺得有點奇怪,這來源是佛經一類的書籍。他讀古書,消極方面歸納得「禮教吃人」,建立起反封建道德的思想,但積極方面也得到益處,瞭解祖國偉大的文化遺產。他愛好歷代的圖畫,後來興起板畫運動,輯錄史地佚書,唐以前古逸小說,都有很大的成就。詞章一方面他排斥歷來的「正統派」,重新予以估價,看重魏晉六朝的作品,過於唐宋,更不必說「八大家」和桐城派了。中國佛經有許多種都是唐以前譯出的,因此可以算是六朝的作品,他便以這個立場來加以鑒賞。

  魯迅從謝無量的兄弟,留學印度的萬慧法師那裡聽到說,唐朝玄奘的譯經非常正確,但因為求忠實故,幾乎近於直譯,文字很不容易懂。反過來說,唐以前即六朝的譯經,比較自由,文詞流暢華麗,文藝價值更大。魯迅曾初讀佛經,當作六朝文看,並不想去研究它裡邊的思想,可是不意他所受的影響卻正是屬￿思想的。他看了佛經結果並不相信佛教,但是從本國撰述的部類內《弘明集》中,發見了梁代範縝的《神滅論》,引起他的同感,以後便成了神滅論者了。手邊沒有《弘明集》,不可能來引用說明,就所記得的說來,大體是說神不能離形而獨存,最有名的譬喻是用刀來比方,說形體是刀,精神是刀鋒,刀鋒的銳利是因刀而存在,刀滅則刀鋒(利)也就滅了,因此神是也要與形俱滅的。魯迅往南京進了礦路學堂,學習自然科學,受到了科學洗禮,但是引導他走向唯物路上去的,最初還是範縝的《神滅論》,後來的科學知識無非供給更多的證據,使他更堅定的相信罷了。

  魯迅從外國文學方面學習得來的東西很多,更不容易說,現在只能很簡單的,就他早期寫小說的時代來一談。他於一九〇六年從醫學校退學,決意要來搞文藝運動,從辦雜誌入手,並且擬定名稱曰「新生」。計劃是定了,可是沒有資本,同人原來也只是四名,後來脫走了一個,就只剩下了三人,即是魯迅,許壽裳和我。《新生》的運動是孤立的,但是脈搏卻與當時民族革命運動相通,雖然魯迅並不是同盟會員。那時同盟會刊行一種機關報,便是那有名的《民報》,後來請章太炎先生當總編輯,我們都很尊重,可是它只著重政治和學術,顧不到文藝,這方面的工作差不多便由《新生》來負擔下去。

  因為這個緣故,《新生》的介紹翻譯方向便以民族解放為目標,搜集材料自然傾向東歐一面,因為那裡有好些「弱小民族」,處於殖民地的地位,正在竭力掙扎,想要擺脫帝國主義的束縛,俄國雖是例外,但是人民也在鬥爭,要求自由,所以也在收羅之列,而且成為重點了。這原因是東歐各國的材料絕不易得,俄國比較好一點,德文固然有,英日文也有些。雜誌刊行雖已中止,收集材料計劃卻仍在進行,可是很是艱難,因為俄國作品英日譯本雖有而也很少,若是別的國家如匈牙利,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當時叫塞爾維亞與克洛諦亞),便沒有了,德譯本雖有但也不到東京來,因此購求就要大費氣力。

  魯迅查各種書目,又在書攤購買舊德文文學雜誌,看廣告及介紹中有什麼這類的書出版,托了相識的書店向丸善書店定購,這樣積累起來,也得到了不少,大抵多是文庫叢書小本,現在看來這些小冊子並無什麼價值,但得來絕不容易,可以說是「粒粒皆辛苦」了。他曾以一角錢在書攤上買得一冊文庫本小書,是德文譯的匈牙利小說,名曰「絞刑吏的繩索」,乃是愛國詩人裴多菲所作,是他唯一的小說。這冊小書已經很破舊了,原來裝訂的鐵絲鏽斷,書頁已散,可是魯迅視若珍寶,據我的印象來說,似乎是他收藏中唯一寶貴的書籍。這小說的分量並不很多,不知道他為什麼緣故,不曾把它譯了出來。

  《新生》沒有誕生,但是它的生命卻是存在的。一九〇七年因了孫竹丹的介紹,給《河南》雜誌寫文章,重要的有一篇《摩羅詩力說》,可以當作《新生》上的論文去看。一九〇九年因了蔣抑卮的借款,印出了兩冊《域外小說集》,登載好些俄國和波蘭的作品,也即是《新生》的資料。但是魯迅更大的績業乃是在創作的小說上,在這上邊外國文學的力量也是不小的。這裡恐怕也可以有些爭辯,現在只能照我所見的事實來說,給予他影響的大概有這些作家與作品。第一個當然要算俄國的果戈理,他自己大概也是承認,「狂人日記」的篇名便是直接受著影響,雖然內容截然不同,那反禮教的思想乃是魯迅所特有的。

  魯迅晚年很費心力,把果戈理的《死魂靈》翻譯出來,這部偉大的小說固然值得景仰,我們也可以說,這裡看出二者的相類似,魯迅小說中的許多腳色,除時地不同外,豈不也就是《死魂靈》中的人物麼?第二個我想舉出波蘭的顯克微支來。顯克微支的晚期作品都是歷史小說,含有反動的意義,不必說了,但他早期的作品的確有很好的,《域外小說集》中《燈檯守》的詩都是他親手所譯,《炭畫》一卷尤其為他所賞識,可能也給他一些影響。此外日本作家中有夏目漱石,寫有一部長篇小說,名曰「我是貓」,假託貓的口氣,描寫社會情狀,加以諷刺,在日本現代文學上很是有名,魯迅在東京的時候也很愛讀。在魯迅的小說上雖然看不出明瞭的痕跡,但總受到它的有些影響,這是魯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認的。

  (《文藝學習》)

  1袁隨園名枚,字子才,杭州人。乾隆時(十八世紀)以詩名。思想比較自由,特別關於兩性問題主張開放。

  2章實齋名學誠,紹興人,乾隆時史學家,有學問而思想較舊,反對袁隨園的主張,作文批評,多極嚴刻。著有《文史通義》等書。

  3譚複堂名獻,杭州人,善詩文,生於清末,為章炳麟之師。

  4李越縵名慈銘,紹興人,生於清末,長於史學及詩文,喜謾駡人,作文批評亦多嚴刻。著有詩文集及《越縵堂日記》。

  5毛西河名奇齡,紹興蕭山人,生於清初(十七世紀),學問極淵博,著有《西河合集》數百卷。解說經書極有新意,最不喜朱熹的學說,多所攻擊,其大膽為不可及。

  6朱晦庵名熹,福建人,通稱朱文公,南宋時道學家,注解四書,宣傳舊禮教,最有力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