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魯迅小說裡的人物 | 上頁 下頁 |
呐喊衍義 二五 怕張順 |
|
這裡所說的也是關於頭髮的問題。在現代青年人看來,這不成什麼問題,可是在清末民初卻很成過問題,而且時間也頗長,魯迅寫這兩篇小說都在民國九年,可以知道。中國人本來是留發挽髻,像以前的朝鮮人似的,滿人搶了中國去,強迫剃頭留辮子,人民抗拒不從,多被殺害,相傳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話,又說剃頭擔的扁擔很短,一頭卻長出一大段,本系腰刀,那一段是刀柄,殺了不肯剃頭的人,就把頭掛在那旗竿上示眾。辛亥革命成功,在洪楊五十年後,民間對於剪髮懷著戒心,這是不足怪的。 曾見民國七年《北京大學日刊》上所載的「歌謠選」(每日載一則,劉半農選注,後未輯集印行),有一則雲,不剃辮子沒法混,剃了辮子怕張順。這大概是河北樂亭一帶的歌謠,記得是李守常君所錄寄的。還有注云:張順蓋系張勳之訛,勳字念作上聲,便近於順字了。這個事實可以說明七斤夫婦害怕的心理,但是還有一個反面,即是頑鈍不通的假遺老,如趙七爺之流,他依附著統治階級生活,覺得辮子是權威的象徵,捨不得去掉,還有幸災樂禍的造謠,去威嚇沒有了辮子的鄉里人,那又是一個附助的原因了。 附記 《北京大學日刊》自民國七年(一九一八)五月二十日開始登載「歌謠選」,由劉半農主編,從徵集所得的稿內選出,每日一篇,至第一四八則而中止。當時曾裁出粘貼成冊,頃於故紙堆中找到,因一檢查,其中有李守常君寄稿三首,今錄於下: 三四 瘦馬拉搭脖,糠飯粃子活。原注云:直隸樂亭一帶地主多赴關外經商,農事則傭工為之。此謠乃諷地主待遇工人不可太苛。若地主以糠飯食工人,則工人所作之工活亦粃子之類也。 三五 春鰵秋鱘,白眼割穀。原注云:樂亭濱海,產魚。鰵,鱘,白眼,皆魚名。春時最肥美者為鰵,秋時為,割谷時則為白眼。 三六 不剃辮子沒法混,剃了辮子怕張順。原注云:入民國來,鄉間盛傳此謠。張順殆張勳之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