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魯迅的故家 | 上頁 下頁 |
八六、分歲 |
|
除夕在鄉下稱為大年夜,亦稱三十日夜,大人小孩都相當重視,不過大人要應付帳目,重在經濟方面,還是苦的分子為多,所以感覺高興的也只有兒童罷了。這一天的行事大抵有三部分,一是拜像,二是辭歲,三是分歲。拜像是籌備最長,從下午起就要著手,依照世代尊卑,把先人的神像掛在牆上,前面放好桌子,杯筷香爐蠟燭台,系上桌幃,這是第一段落。其次是於點上蠟燭之後,先上供菜九碗,外加年糕粽子,斟酒盛飯,末後火鍋吱吱叫著端了上來,放在中間,這是最後的信號,家主就拿起香來點著,開始上香,繼以行禮了。 這行禮只有一次,也不奠酒,因為祖先要留在家裡,供奉十八天,所以不舉行奉送的儀式。神像是依世代分別供奉的,所以桌數相當的多,假如值年祭祀也都在本台門內,那麼一總算起來共有五桌,在伯宜公去世後又多添了一桌了。這還是說的直系,有時候對於誠房的兩代也要招呼,則僕僕亟拜,雖是小孩不大怕疲勞,卻也夠受的了。這之後是辭歲,又是跪拜,而且這與拜年不同,似乎只限於小輩對尊長施禮,平輩的人大抵並不實行。壓歲錢大概即是對於小輩辭歲的酬勞,但並不普遍,給的只是祖母和父母,最大的數目不過是板方大錢一百文而已。 分歲所用的飯菜與拜像用的祭菜一樣,仍是十碗頭,其中之一是火鍋,稱曰暖鍋。暖鍋裡照例是三鮮什錦,此外特別的菜有鯗凍肉,碗面上一定擱上一個白鯗頭,並無可吃的地方,卻尊稱之曰「有想頭」,只看不吃,又有一碗煎魚也是不吃的,稱作「吃過有餘」。處州的菉筍,米泔水久浸,油煎加醬醋煮,又藕切塊,加白果紅棗紅糖煮熟,名為「藕脯」,卻讀若油脯,也是必要的,蓋取「偶偶湊湊」之意雲。最特殊的是年糕之外必配以粽子,義取「高中」,這種風俗為別府所無,說也奇怪,到了端午卻並不吃粽子,這個道理我至今還不明白。粽子都是尖角的,有極細尖的稱「尖腳粽」,又有一大一小或一大二小並裹在一起的叫作「抱兒粽」,兒讀作倪,大抵純用白米,不夾雜棗栗在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