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魯迅的故家 | 上頁 下頁
八二、祝文


  《平氏祭簿》所記上墳用三牲為鵝,魚,肉,這裡值得注意是有鵝而不是雞,普通祭祀總是用特雞的。鄉下風俗上墳時必須用熏鵝,不知道是什麼道理,這據《越諺》上說是斗門市名物,但別處也都能做,其實與北京的烤鴨子差不多,只是鵝不能像鴨那麼養得肥,所以皮雖然也香脆,吃的還是那肉,用醬油醋蘸了吃,實在是很香甜的。《祭簿》上又有祝文,祭後土即山神的和祭祖先的各一篇,上邊錄有全文,是很好的例子。其一云:

  「維年月日,信士平某敢昭告於某地後土尊神之位前曰,惟神正直聰明,職司此土。今某等躬修歲事于幾世祖考某某府君幾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惟時保佑,實賴神庥,敢以牲醴,用申虔告。尚饗。」其二云:

  「維年月日,考宗孫某等,謹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幾世祖考某某府君幾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前曰,嗚呼,歲序流易,節屆清明,瞻拜封塋,不勝永慕。謹具牲醴,用申奠獻。尚饗。」這兩篇文都簡要得體,祭祖先的一篇尤其樸質可取,而且通用於各地的祖墳,尤有意思。大抵祭祀原是儀式,須要莊重,因此儀文言動也有一定規律,乃得見其整肅,這祝文或祭文程式的一致,我想即其一端。庚子年日記三月初九日下,記「往梅裡尖,為六世祖韞山公之墓,餘與鳴山叔贊禮,祭文甚短,每首只十數句耳」。因此可知上代辦法亦是如此,雖是一處單用,文句也還簡單,不像後來的繁縟,如致祭佩祭所用的那麼樣,這些文章都已忘卻了,只記得烏石頭的祭文中有雲,「山繞龍山,石蟠烏石,」聲調響亮,文詞華麗,卻反失了誠實與莊嚴,不大合式了。

  說到烏石頭,令人聯想到一件舊的悲劇來,魯迅的小說《祝福》中說祥林嫂的小兒子在門口剝豆,給馬熊拖去吃了,這實在乃是烏石頭墳鄰的女人的事情,她因此悲傷至於「眼睛哭瞎」了。大概魯老太太曾經聽見那女墳鄰親自對她講過,所以印象很深,直到晚年提起來時還是為之慘然,近年我遇到在浙江大學教書的同鄉,說抗戰時住在山裡,一個小孩為馬熊所拖去,這更令我不能忘記,因為那比烏石頭的事情又要遲五十年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