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自清 > 論青年讀書風氣 | 上頁 下頁
周話


  這是一種新刊物,但是也有短短的一段歷史。就在抗戰那一年,這是十年前了,北平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編輯了一種刊物,叫做《語言與文學》,謝謝中華書局為我們印行。那時打算作為季刊,但是第一期正在出版,蘆溝橋事變就起來了。這一期似乎流行得還廣,我後來在西南幾個大都市里都曾見過這本小冊子。抗戰以後這刊物只好中止,這在我們覺得是很可惜的。

  清華中國文學會是師生共同的組織,這刊物是師生共同切磋的地方,也希望是和校外同行互相觀摩的地方。我們當時推定聞一多先生擔任編輯,他欣然同意,認真的幹,那創刊的一期若有可取之處,功績該是他的。現在我們復員了,他卻遭了卑鄙的毒手!他是以身殉了民主,也是以身殉了學術。我們為了紀念他,為了達成他和我們共同的志願,先在這裡辦一種《語言與文學》的週刊,延續這一段短短的歷史。《新生報》館給我們這塊耕種的園地,我們很感謝。

  從前的《語言與文學》以大學生為對象。這裡的《語言與文學》,我們打算以大中學生和對中國語言和文學有興趣的常人為對象。這固然因為日報上的週刊得顧到一般的讀者,也因為我們願意多做一點普及的工作。一國的語言和文學反映著民族的過去和現在,這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所謂社會的上層機構之一。這又是我們的自我的一部分,簡單的說,這是「我們的」。一個人不能離開語言而生活,而文學是記錄生活的語言;說語言和文學是「我們的」,就是說語言和文學是跟我們的生活分不開的。誰都願意瞭解自我。按理說,該是誰都對自己的言語和文學發生興趣,看看民間文藝的流行以及其中接字諧聲等等表現,這個理是有的。但是經過了學者和文人的手,語言和文學越來越複雜越精細了,這就跟一般人的生活脫了節。普及的工作就是要恢復一般人對於語言和文學的興趣,讓他們覺得這是生活的必需,如水與火似的。這工作很艱難,我們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語言與文學》這名字我們當年譯成英文是「語史學和文學」。按創刊那一期的材料看,可以說是「語史學和文學史」。這裡的「語言與文學」討論的大概也不出這個範圍,但不以古代為限,而要延展到現代。討論到古代的時候,也打算著重語言和文學在整個文化裡的作用,在時代生活裡的作用,而使古代跟現代活潑的連續起來,不那麼遠迢迢的,冷冰冰的。這是聞一多先生近年治學的態度,我們覺著值得發揚。一方面我們又打算在這裡忽略精細的考證而著重解釋與批評,這也可以使我們對古代感到親切些。但是我們最親切的自然是現代。現代語言和文學的發展、國語和方言、作品和譯文等等,我們有機會都願意討論。而語文的教學,正是普及的工作,又正是我們的本行,我們自然也願意參加意見。我們才力薄,人手少,極歡迎各方面的朋友合作;這塊小小的園地是公開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