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自清 > 論青年讀書風氣 | 上頁 下頁
內地描寫


  ——讀舒新城先生《故鄉》的感想

  前些日子讀了舒新城先生的《故鄉》,知道了內地的許多情形,覺得很有意思。我們這些人對於現代的中國知道的實在太少;自己住在大都市里,處處用大都市的眼光看,好像高遠得很,有許多地方卻不切實際。我們所看到的往往老是一個角落;憑你怎麼大的都市,就說北平、上海吧,在整個中國裡,也只算一個角落罷了。北平、上海有它們可愛可恨之點;但內地許多城鄉市鎮,也有它們的可愛可恨之點,為北平、上海所沒有的。內地是真正的中國老牌,懂得內地生活,才懂得「老中國的兒女」;若用北平、上海等處來概括一切,那只是抹殺一切罷了。

  現在研究內地情形的漸漸多了,這是好現象。新文學裡的內地描寫,從魯迅先生創始,小說中以內地為背景的不少;近年來茅盾先生《春蠶》等篇是大家都知道的。散文裡向這方面取材的,卻似乎還不多;除了遊記的一部分。過去的散文大抵以寫個人的好惡為主,而以都市或學校為背景;一般所謂「身邊瑣事」的便是。老這樣寫下去,筆也許太膩,路也許太窄;內地描寫卻似乎正可以濟其窮。

  遊記裡的描寫常嫌簡略,而走馬看花,說出來也不甚貼切。報紙上倒不時有內地情形的記載,簡略是不用說,而板板地沒生氣,當然不能動人。現在所需要的是仔細的觀察,翔實的描寫。一種風俗,一種人情,一處風景,只要看出它們的特異之處,有選擇地、有條理地寫出來,定可給讀者一種新知識,新情趣——或者說,新瞭解,新態度。這種瞭解與態度,在實際上即使一時還不能發生影響,但是做了中國人,多瞭解中國一些,總不壞的。

  這種內地描寫,那樣人動手好呢?生長在本地的人,情形最熟悉;可是眼界小,缺乏參考比較的資料,怕說不出什麼來。他們只生活在一種環境裡,沒有別種親切的體驗;如魚相忘於江湖,雖有苦樂,卻覺得都是自然的,不生什麼疑問。旅行人呢,又苦於情形太不熟悉,居留期也多不長;他們所得的,常是片段的浮淺的經驗,說出來沒有多少分量。最好是生長在本地而又在外邊來去的人;其次是長時期旅居的人。但是還得有眼有筆;有眼才能看得透,有筆才能寫得動人。近來《獨立評論》上也常見記載內地疾苦的通信,比一般報紙上的要翔實些;可是只是散漫的報告。假如能夠再加組織,再加發展,便更可引人注意,而成為文學作品了。

  所以最適宜於動手的,是寒暑假回家的大學生高中學生。其次是假期旅行的知識分子,——近幾年假期旅行之風漸盛,大學教授更多。這原是外國脾氣,為的是變換變換環境,本意在個人的愉快。但是在現在情形之下,似乎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到內地看看,作一舉兩得之計。倘若像現在的樣子,都跑到青島,廬山,南京,上海去,那麼,酒食征逐之外,似乎好處很少。至於內地旅行不便,也是實情;但是交通漸漸改善,先揀火車通的地方去也未嘗不可。

  話說回來,這種描寫用不著歐化的文字。內地生活,歐化的成分極少,用本國的文調盡可表現。像《故鄉》寫得就很顯豁,很活潑。這本書原來是寫給一個朋友的許多信集成的,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這種談話風的文章,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只要下筆的時候,心裡想著是在寫信就行,並用不到如何訓練的。至於攙進些報章氣味在這種文字裡,原也無妨,不過怕讀者覺得不大真切。總之,也不必太嚴格講求技巧;因為那麼著,動手的人就少了。

  1934年10月13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