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自清 > 標準與尺度 | 上頁 下頁
自序


  這裡收集的是去年復員以來寫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動亂時代》,第二篇《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詩》是在成都寫的,別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後寫的。其中從《什麼是文學?》到《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七篇,原是北平《新生報》的《語言與文學》副刊上的「周話」,沒有題目,題目在編這本書的時候才加上去。這《語言與文學》副刊,每週一出,是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會主編的,我原定每期寫一段兒關於文學和語言的雜話,叫做「周話」。寫了四回,就覺得忙不過來,於是休息一周;等到第二次該休息的時候,索性請了長假,不寫了。該是八篇,第一篇實際上是發刊詞,沒有收在這裡。本書收的文章很雜,評論,雜記,書評,書序都有,大部分也許可以算是雜文罷,其中談文學與語言的占多數。

  抗戰期中也寫過這種短文,起先討論語文的意義,想寫成一部《語文影》,後來討論生活的片段,又想寫成一部《人生一角》,但是都只寫了三五篇就擱了筆。葉聖陶先生曾經寫信給我,說這些文章青年人不容易看懂。聞一多先生也和我說過那些討論生活片段的文章,作法有些像詩。我那時寫這種短文,的確很用心在節省字句上。復員以來,事情忙了,心情也變了,我得多寫些,寫得快些,隨便些,容易懂些。特別是那幾篇「周話」,差不多都是在百忙裡逼著趕出來的。還有《論誦讀》那篇,寫好了寄給沈從文先生,隔了幾天他寫信來說稿子好像未完,讓我去看看。我去看,發見缺了末半頁。沈先生當天就要發稿,讓我在他書房裡補寫那半頁,說寫完了就在他家吃午飯。這更是逼著趕了。等我寫完,卻在沈先生的窗臺上發見那缺了的末半頁!沈先生笑著抱歉說,「真折磨了你!」但是補稿居然比原稿詳明些,我就用了補稿。可見逼著趕雖然折磨人,也能訓練人。經過這一年來的訓練,我的筆也許放開了些。不久以前一位青年向我說,他覺得我的文章還是簡省字句,不過不難懂。訓練大概是有些效驗的。

  這本書取名《標準與尺度》,因為書裡有一篇《文學的標準與尺度》,而別的文章,不管論文,論事,論人,論書,也都關涉著標準與尺度。但是這裡只是討論一些舊的標準和新的尺度而已,決非自命在立標準,定尺度。說起《文學的標準與尺度》這篇文,那「標準與尺度」的意念是從叫做《種種標準》(Standards)一本小書來的。我偶然從一位同事的書桌上抓了這本書來讀,這是美國勃朗耐爾(W.C.Brownell)作的,一九二五年出版。書裡分別的用著「尺度」(Criteria)和「標準」兩個詞,啟發了我,並且給了我自己的這本小書的名字。這也算是「無巧不成書」了。

  謝謝原來登載這些短文的刊物,我將這些刊物的名字分別的記在每篇篇尾。謝謝文光書店的陸夢生先生,他肯在這紙荒工貴的時候印出這本書!

  朱自清,1947年12月,北平清華大學。

《標準與尺度》書影1

《標準與尺度》書影2

《標準與尺度》書影3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