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研究(中) | 上頁 下頁
詞林摘豔裡的戲劇作家及散曲作家考(1)


  我在《暨南學報》(第一卷第二號)上寫了一篇《盛世新聲與詞林摘豔》。但還有許多材料沒有放進去。關於《盛世》和《摘豔》所收的散套,原有一個對照表,費了很多的力量才編制好。關於《摘豔》原來也編制了一個引劇目錄及作者姓氏索引。這兩部分的東西,費的功力最多,尤賴君箴的幫助。對於研究元明劇曲及散曲的人,這一個表和一個索引,我相信不會沒有用處。

  為了要進一步的整理《詞林摘豔》這部重要的曲集,我便依據了自己編制的那個引劇目錄及作者姓氏索引,寫了現在的這篇文章。

  有好幾個劇本,有好幾個作家,都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便都不再加什麼注釋。(象《太和正音譜》那末不落實際的批評也一概不引)只有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方才略加以說明。《續錄鬼簿》為發現不久的一部重要的元明曲家的記錄,雖然已有了馬隅卿先生的整理過的一個本子出來,恐怕見到的還不多。便不免多引錄了些。其他未加說明的作家們,都是別無材料可依據的。象徐知府,連其名號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他的裡居了。象張碧山,僅一見於《續錄鬼簿》的篇末;象陳克明,僅一見於《太和正音譜》;象王子安、王文舉等,竟連他處都不曾一見到,便都只好闕疑了。

  有一部分作家本來想總可以得到些消息的,卻一時無法廣事爬搜,也都只好照這個樣子印出,等以後陸續的增補了。

  關於戲文和雜劇的考索,自信比較還有些新的意見。僅就這戔戔的三四十種的劇本的說明看來,已足補正近來古劇輯逸的工作的疏漏的一部分了。

  著者搜輯宋元及明初的戲文和雜劇,已有多年,因為手頭材料的不充分,迄今還只有底稿,而不敢出以問世。但這幾年來,錢、趙、陸諸家的古劇輯逸的著作都已陸續的刊出。自審所輯,似尚有為他們所未及者。古劇鉤沈的告成,也許是二三年內的事。象這篇文章,只是古劇輯逸的初步的附帶的工作而已。

  繼於這個工作之後的,還將有從事於《雍熙樂府》的考證和訂誤。那工作似乎更是煩重了。《雍熙樂府》的篇幅,至少在《摘豔》一倍以上。所收的戲文、雜劇以及南北散曲,張冠李戴的事層出不窮,曲文上的顛倒、訛謬處尤有不勝檢探之苦。告成之時,尚不知在何日。但也是輯逸工作的過程上所不能不克服的一個障礙。這個工作不做好,輯逸之工,終是不易做得好的。

  把明代的那三部大麯集,《盛世新聲》、《詞林摘豔》和《雍熙樂府》的許多問題解決了,所以萬曆以後的許多曲集,象《南詞韻選》、《南北宮詞紀》、《吳歈萃雅》、《詞林白雪》、《詞林逸響》、《怡春錦》等等的許多問題便大半都可以迎刃而解決了。就是許多元人選的元曲,象《陽春白雪》、《太平樂府》、《樂府群玉》、《樂府新聲》等書,有一部分的問題也可因此解決——當然研究那三部大麯集有賴於《陽春白雪》等諸元人選集的地方是極多。

  費時力於這個地方似不是什麼「可憐無補費精神」的頑意兒。

  元、明二代的社會民生的情況,知者最少。但其材料是那末多(在「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學,象小說、戲曲、散曲裡尤多)。只是沒有人去研究他們而已。歷史不是突變的,而是不斷的進展著的。要知道我們中國近代民生及社會的發展的根基,便非對於前幾個時代有更正確的認識不可。先秦、漢、魏離得太遠了。元、明以來的史的研究,似是我們今日所更為需要的。

  研究工作不能取巧速成,有的時候還不能不走遠路。著者的這一部分的工作,只是盡其極少量的貢獻而已;也只是走遠路的一個例子而已。

  本文的次第是:

  (一)戲文考,
  (二)雜劇考,
  (三)南曲作家考,
  (四)北曲作家考。

  最後並殿以兩個附錄:

  (一)《詞林摘豔》引劇目錄及作者姓氏索引,
  (二)《盛世新聲》及《詞林摘豔》所載套數首句對照表。

  第一個附錄對於讀本文的人尤有幫助,尤便於檢閱及查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