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一章 古代文學鳥瞰(3) |
|
三 第二個階段,來了一個極大的變動。在第一時期的後期,漢民族的勢力還未出黃河流域以外。見於《詩經》的十五國風,二南、王、檜、鄭、陳,皆在河南;邶、鄘、衛、曹、齊、魏、唐,皆在河北;豳、秦則在涇、渭之間。其疆域蓋不出於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四省之外。但在其最後,我們卻見到長江流域左右的楚與吳、越皆已登上中國政治與戰爭的舞臺,而為其重要的角色。在這個時代裡,政治的局面,更大為不同。中樞政府完全失去了權威,以至於消滅。 所謂韓、魏、趙、齊、楚、燕、秦的七國,競欲爭霸於當代,合從連橫,外交的變幻無窮,戰爭的威脅也無時或已。而對內則暴政酷稅,使得民不聊生。平和的農民們連逃亡都不可能。憂民之士,紛出而獻匡時之策,舌辯之雄,競起而效馳驅之任。於是便來了一個散文的黃金時代。在這時,商業是很發達的,儘管爭戰不已,但商賈的往來,則似頗富於「國際性」。大商人們在政治上似也頗有操縱的能力,陽翟大賈呂不韋的設謀釋放秦太子,便是一例。秦居關中,民風最為強悍,又最不受兵禍,首先實行了土地改革,增加生產,且似能充分的得到西方的接濟,故于七國中為最強。齊、楚諸國終於逐漸的為秦所吞併。楚地的文學,在這時的詩壇上最為活躍;但大詩人屈原等在其他國家裡並無重要的影響。 第三個時期的開始,便見秦已併吞了六國,始皇帝厲行新政,「書同文字,車同軌」,廢封建為郡縣,打破了貴族的地主制度。(秦的廢封建,似頗受巴比倫諸大帝國的影響,又其自稱「始皇帝」,而後以「二世」、「三世」為次,似更是模擬著西方的諸帝的榜樣。)這是極大的一個政治上的革命。自此,真正的封建組織便消滅了。但始皇帝雖為農民去了一層大壓力,而秦人的兵馬的鐵蹄,卻代之而更甚的蹂躪著新征服的諸國。因此,不久便招致了「封建餘孽」的反叛。大紛亂的結果,得天下者卻是從平民階級出身的劉邦。戰國諸世家永遠是淪落下去了。劉邦即皇帝位後,大封同姓諸侯。但文、景之後,封建制度又跟隨了七國之亂而第二次被淘汰。在這時候,北方的一個大敵匈奴,逐漸的更強大了(他們為周、趙、秦的邊患者本來已久)。唯于大政治家劉徹的領導之下,漢族卻給匈奴以一個致命傷。同時,西方諸國也和漢帝國更為接近。西方的文化和特產開始輸入不少。王莽出現於西漢之末。他要實現比始皇帝更偉大的一次大革命,經濟的革命。可惜時期未成熟,他失敗了。東漢沒有什麼重要的變動。漢帝國的威力,漸漸的墮落了。西方諸小國已不復為漢所羈縻。 這三個世紀,並沒有產生什麼偉大的名著。但屈原的影響卻開始籠罩了一切。兩司馬(遷和相如)代表了文壇的兩個方面。遷建立了歷史的基礎;相如則以辭賦領導著許多作家。但兩漢的辭賦,不是「無病而呻」的「騷」,便是浮辭滿紙,少有真情的「賦」和「七」。他們只知追蹤于屈、宋的「形式」之後,而遺棄其內在的真實的詩情。散文壇也沒有戰國時代的熱鬧,但較之詩壇的情況,卻已遠勝。古籍整理的結果,往古的史實漸漸成為常識。便有像王充一類的學者,以直覺的理解,去判斷議論過去的一切。五言詩漸代了四言的定式而露出頭角來。 【七(體),沿襲漢代枚乘《七發》而形成的一種文體,代表作有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