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中國俗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第十章 明代的民歌 一 |
|
元代散曲到了第二期已是文人們的玩意兒了;和詩、詞是同流的東西,離開民間是一天天的遠了。到了元末明初,劉東生、賈仲名、湯舜民等人出來,雖使曲壇一時現出不少的活氣,卻也使散曲走入了魔道,永遠的不能翻身。他們所謂「工巧」,所謂「駢麗」,都只是死路一條。其作風既鮮獨創,想像力又拙笨異常,只知盜竊詩、詞裡習見的陳言腐語。我們幾乎看不出每個作家有什麼不同的風格。他們是那樣的陳陳相因呵!周憲王的《誠齋樂府》也未見有什麼特色,雖然他的雜劇好的很不少。陳(大聲)、馮(惟訥)、梁(辰魚)、常(倫)、康(海)、王(九思),以及楊氏父子(楊廷和、楊慎)夫婦(慎妻黃氏)也曾名重一時,且時有俊語,不少倩辭,究竟是文人們的創作,不復有民間的氣息了;出色當行的民間作風的曲子,在明代是幾乎絕跡了。 《誠齋樂府》,明朱有燉作。朱有燉,號誠齋,明太祖之孫,襲封國王,諡「憲」,故世稱周憲王。作有雜劇31種,總稱《誠齋樂府》。 但究竟曲子還是在民間流行著的東西,舊的調子死去了,新聲便不斷的產生出來,填補了空缺。當文人學士們把握住了《小桃紅》、《山坡羊》、《沉醉東風》、《水仙子》諸調的時候,民間卻早又有新的東西產生出來代替著她們了。 且即在舊的曲子裡,流行於民間的,和在文人學士們的宴席之間所流行的,也截然不是同一之物。 文人學士們的作風在向死路上走去,而民間的作品卻仍是活人口上的東西。仍是活跳跳的生氣勃勃的東西。 而不久,又有許多文人學士們厭棄其舊所有的,而複向民間來汲取新的材料,新的靈感,乃至新的曲調。而立刻,她們便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本章所述及的,只是流行於民間的時曲或俗曲,以及若干擬仿俗曲的作家的東西。對於康、王、楊、陳、馮、常諸人,一概不復論到。他們自會有一般的中國文學史來論敘之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