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民族文話 | 上頁 下頁
十一 楚民族的霸業


  楚為熊姓,所佔據的地方在今長江中流,即兩湖的一帶。他們並不是周的同族。在春秋以前,不曾與中原諸國有什麼交涉。中原的人以蠻夷目之;他們自己也以蠻夷自居(《史記》卷四十:「熊渠曰:我蠻夷也。」)。《詩經》的十五國風裡沒有「楚風」。

  《詩·采芑》云:「征伐玁狁,蠻荊來威。」又《閟宮》云:「戎狄是膺,荊舒是懲。」是均以楚和玁狁等類齊觀。

  但到了春秋時代,楚民族很快的便吸收了周民族的文化;很快的便進入了中原諸國的爭霸的局面上來,很快的便表現出他們的蘊蓄著的燦爛的精光來。到了戰國,楚文化達到了最高峰。楚國的人才號為極盛。而中原諸國也早已引為同「道」。忘其為「非我族類」了。

  楚民族先後滅國五十八;他們向北向東而發展。「漢陽諸姬,楚實盡之。」(《左傳》僖二十八年),後乃侵略到江淮間諸國。

  晉文公的霸業奠定於城濮之戰。而這一戰便是阻遏楚民族的北進的。

  楚、晉成了世仇。楚莊王與晉戰於邲,勝之。楚遂代晉而成為盟主。

  在這時候,楚民族是竭力在吸收中原文化。竭力在模仿中原的禮儀與習俗,竭力要想脫離了蠻夷之風而與中原人同化。

  在《左傳》及後來的《呂氏春秋》《新序》《說苑》等書裡,作者們對於楚民族的「華」化,都是記載得很詳細,而且很同情的。

  楚穆王時,楚的威力及于北方的陳、蔡、鄭、宋諸國。已有代晉而為盟主之概。及莊王立,霸業遂成;儼然成為「天下」之主盟者了。

  莊王極力的要效法桓文,為仁義之言,樹立盟主的威信,完全脫去了蠻夷之風而近於中國。這是他的進攻的策略之一,使中原諸國漸漸忘記了他們的「非我族類」。故他可以爭霸于中原而不至於致諸國共同的對抗。他既滅了陳,而複封之,說是「不貪其富」;而陳自此附庸于楚。他已經入了鄭,卻立刻便與鄭和,說是「其君下人」,鄭也遂不大敵視楚了。他圍困了宋,卻又與之盟而退師,盟道:「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而宋人也便不大防禦他了。先兵而後禮,這是他的慣技。明知不能佔領而知機即退,這是最可怕的侵略的技術。

  關於楚莊王的故事差不多成了一個「傳說叢」。從他即位後的「三年不語」的故事起,每一個故事都是很可愛的。他成了古代最雋妙的一個「傳說叢」中的中心人物了。

  莊王立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伍舉入諫。以隱語說之,曰:「有鳥在於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明日朝,所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史記》作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群臣大悅。

  莊子好狩獵。樊姬諫,不止。乃不食禽獸之肉。王改過,勤於政事。有一次,王聽朝,回宮得很晏。樊姬問饑倦否。王曰:與賢者語,不知饑倦也。姬問賢者是誰。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問故。姬曰:「妾聞虞丘子相楚十餘年,所薦非子弟則族昆弟。未聞進賢退不肖。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明日以姬語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使人迎孫叔敖而進之。王以為令尹,治楚三年,而莊王以霸楚(見《列女傳》)。

  關於孫叔敖的出仕,其傳說也不止一篇。孫叔敖便是:兒時殺兩頭蛇的。

  莊王賞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王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冠纓者不歡。群臣百有餘人皆絕去其冠纓。後晉與楚戰,果得絕纓者之死力而勝晉(見《說苑》)。

  莊王攻宋,廚有臭肉,樽有敗酒,而三軍之士皆有饑色。將軍子重諫。王曰:請有酒投之士,有食饋之賢(見《王孫子》)。

  雨雪,楚莊王被裘當戶,曰:我猶寒,彼百姓賓客甚矣!乃使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絕糧者賑之。國人大悅(見《屍子》)。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不少。恐怕是把楚民族的可述的故事都集中到楚莊王一人的身上了;正像善必歸堯舜,惡必歸桀紂一樣。這可見楚民族原來和中原諸國相隔絕,雖一旦交涉頻繁起來,而對於楚事究竟不大明瞭。只好找一個最著名的人物來寄託或附會這些傳說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