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鄭振鐸 > 劫中得書記 | 上頁 下頁
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3)


  三

  脈望館藏曲初無藉藉名。談曲的人向來只知道也是園而不知道脈望館。今傳的《脈望館書目》(22),所載詞曲,寥寥無幾。在「書目」盈字號詞曲類裡,所列的不過:《梅香雜劇》二本,《秦仙仙傳》一本,《大雅堂集》一本,《狀元堂陳母教子雜劇》一本,《誠齋傳奇》十本,雜劇四本,《遊春記》一本,《下船雜劇》一本,《梁狀元不伏老》一本,《泰和記》一本,《昆侖奴傳》一本,《古本西廂》一本,《紅拂雜劇》一本,雜劇三本,《譚板西廂》一本,《莽張飛大鬧石榴園雜劇》一本,《拘欄》一本,《楚昭王疏者下船雜劇》一本(《玉簡齋》本此下有「《升庵雜劇》二十本,二套」;按「劇」應據《秘笈》本改作「刻」)等而已;與今所見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多至六十冊以上者大異。疑《脈望館書目》為後來所編,此書或已轉售,故不著錄。

  清常道人為趙琦美的別號。按趙氏「家乘」:「琦美原名開美,字仲朗,號玄度,嘉靖癸亥(公元1563年)生。以父(用賢)蔭,曆官刑部貴州司郎中,授奉政大夫。天啟甲子(公元1624年)卒。邑志有傳。配徐氏,光祿監事勉之公懋德女,贈宜人。繼呂氏,孝廉名道炯女,封宜人。葬桃源澗。子五,士震、振羽、振海、振華、士升。女三;長適瞿式耒,次適江陰繆貞白,次適錢昌韓。」(23)邑志的「傳」,寫他的生平較詳:

  趙琦美字元度,文毅公(用賢)子。天性穎發,博聞強記。以父蔭,曆官刑部郎中。生平損衣削食,假書繕寫,朱黃讎校,欲見諸實用。得善本,往往文毅公序而琦美刊之。其題跋自署清常道人。有藏書之室曰脈望館。官太僕丞時,嘗解馬出關,周覽博訪,上書奏條方略,隨例報聞。遂以使事歸裡。著有《洪武聖政記》、《偽吳雜記》、《容台小草》、《脈望館書目》。子士震,官徐州衛經歷。(24)

  ——《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

  他的藏書大抵以得之北方為多;而所校書也以在北方為最多。歸裡後,他的藏書似乎也全都捆載而南。在什麼時候,他的藏書散出來,已不可知。但總在天啟、崇禎之間。錢謙益(25)得到他的鈔校本的全部。(26)相傳他卒後,他的子孫不肖,將他的藏書售去時,曾聞有鬼在啜泣。這「話」見於錢曾的《讀書敏求記》;雖是一段「鬼」話,卻可知清常道人是如何的篤愛他的藏書,如何寶重他的親自手校的文籍。這部手校的《古今雜劇》也當是當時歸之謙益的一種。謙益將未與絳雲樓同毀的清常道人鈔校本的書全部贈給了錢曾。(27)所以《古今雜劇》也被收於《也是園書目》。惟遵王並不舉總名,而將雜劇名目一一列舉。其中次第是否照舊,或遵王有否增入若干種,已不可知。但想來,當是脈望館原來的面目;蓋在萬曆四十三年以後刊行的雜劇集,像《元曲選》等均不曾釘入,可見遵王並不曾改動了原來合釘的式樣。

  錢遵王藏書,多半歸於泰興季滄葦。(28)故《季滄葦藏書目》(29)所載多半述古舊物。其中有:

  元曲三百種一百本 抄

  一項(30)。此書殆即今見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

  何煌(31)為何焯之弟,亦好書。他所得元明人曲本甚多,也勤於校。今此鈔校本中所見之朱筆密校,署名「小山」或「仲子」者,皆煌手筆也。他並藏有《元刊雜劇三十種》一書,故每以元刊本校此鈔校本。

  煌所藏曲,此書及《元刊雜劇三十種》,並《琵琶記》等,後均歸於黃丕烈的百宋一廛。(32)丕烈跋此書云:「曲本略有一二種,未可雲富。今年始從試飲堂購得元刊明刊舊鈔名校等種,列目如前。」

  後來,黃氏士禮居藏書散出,此書歸汪閬源(33)所有,故每冊之首均鈐有汪氏印章。汪氏散出後,此書又歸趙氏舊山樓。(34)由舊山樓再轉入丁初我手。蓋此書自北南下後,始終未出蘇州及常熟二地。未遭絳雲之炬,曆脫兵火大劫,至今三百餘年,乃大顯於世。其授受源流可列表如下:

  趙琦美——錢謙益——錢曾(遵王)——季振宜(滄葦)——何煌(小山)——黃丕烈——汪士鐘(閬源)——趙宗建(次侯)——丁祖蔭(初我)

  丁氏字芝蓀,號初我,常熟人,嘗知常熟縣事。故于舊山樓散出故籍,所得獨多。他曾搜求虞地著作,刊為《虞陽說苑》二編(乙編僅成四冊)。後居蘇州以終。這次蘇城失陷,他的藏書殆盡被劫散出,此書便是其中之一。他生前對於此書極端保守秘密;即其至友亦不知其藏有此書。這實是一件不可瞭解的神秘。今乃經大劫而反顯於世;且更付之剞劂,不日可以告成。則三百多年來的秘冊,將成為人人可得之物了。

  但在授受的淵源裡,有一點可疑的,即此書中有董其昌跋四則,似董氏曾挾此書於舟中覽閱。也許在錢謙益得到此書之前,或曾經他收藏過。或者他曾借閱于趙氏,也說不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