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小言論·第二集 | 上頁 下頁
動靜兩個方面


  同時我們對於青年也願盡其愚誠,略抒管見。記者以為學生的行為有靜的方面,有動的方面。靜的方面為經,動的方面為權。靜的方面為潛心學術,就自己所專攻者加深切的研究;動的方面為當國事方面或外交方面有極重大的緊急問題發生的時候,倘遇當局顢頇,社會麻木,不得不團結起來督促當局,喚起社會。我以為當靜則靜,當動則動,尤須能動能靜,能靜能動。這怎麼說呢?請略加申說,藉傾鄙意。

  每聞有人不管國事如何,只一味的勸人埋頭讀書,我未敢贊同;也有人不管實際問題怎樣,只一味的盲動亂動,我也未敢贊同。我承認學生是在培養的時代,培養時代的寶貴光陰不應虛擲;我們更應牢記救國的基本工夫在把各人養成專門的人材,作長時期的奮鬥,若各人只竊得一些皮毛,對任何專門問題平日都無切實的專精的研究,將來一遇到專門的困難問題待決,便瞠目撟舌,莫知為計。這是靜的方面的工夫。但我不贊成不顧一切的埋頭讀書,我以為如在無須動的時候,一面研學,一面仍須親切注意國事的進展,如認為有必須動的時候,便須團結同志起來轟轟烈烈動他一下。有人說學生愛國運動是沒有多大效果的,我以為只要目標看得准,時期看得准,效果也不小。例如當政府有對辱國條件妥協傾向的時候,全國憤慨,青年學子起為先鋒,民氣藉以興奮,政府即不能無所顧忌。但政府果能順從民意,努力自效,則學生方面亦可暫觀成效,蓄力待時。此即所謂能動能靜,能靜能動。

  還有一點,我們也很可注意的,即在動的時候,如有愛國的實際工作可做,自當努力做去,否則即須同時顧到靜的工作。如既不上課,又無實際工作可做,而但覺煩悶,閒蕩度日,便等於精神上的自殺。中山先生終身盡瘁於革命,亦終身好學不倦,他雖在海外亡命,清廷以十萬圓購他首級的時候,多麼危險,但他總帶有新書,一有工夫即手不釋卷。後來他在國內為革命而督軍,一在戰事暫停的當兒,他就讀書不輟。他雖是學醫出身,對於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學識所以能那樣淵博,全是他在顛沛危難中不忘研學的結果。如果他在亡命或國事倥傯中而一如現在青年之煩悶或頹廢,束書高閣,不求學問,便無從求得新知,增長學識。他的這種能靜能動能動能靜的精神和能力,實在是我們的好模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