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鄒韜奮 > 激變 | 上頁 下頁
蘇聯革命廿周紀念


  中國現在是在整個民族爭生存的抗戰時期,在這抗戰時期裡面,我們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以「抗戰第一」的目標為集中點。換句話說,我們的一切思想和行動都以如何保障抗戰最後勝利為中心。因此,逢到我國的友邦蘇聯革命廿周的紀念(恰在本刊本期出版的後一天即十一月七日),我們一方面要為我們的友邦慶祝,一方面卻很自然地要把蘇聯革命的艱苦歷程聯繫到中國的抗戰。

  中國目前是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中奮鬥著,在這奮鬥的歷程中,暫時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而這種暫時的挫折往往容易使國人誤認為永久的失敗,減少勇氣,徒作悲觀,忘卻自己民族前途的大目標,忘卻持久戰的必然勝利。但是我們如想到蘇聯革命成功所經過的艱苦的情形,和今天他們所獲得的結果,便應該可以增加我們的勇氣,打破我們的悲觀,更明顯地望著我們的光明的前途,作繼續不斷的猛進。說到他們當時的國力,剛在世界大戰的漩渦中弄得民窮財盡,全國騷然;當時的白俄之勾結列國帝國主義,其形勢的嚴重,只有超過我國今日的漢奸;國土之被外敵佔領,其範圍也超過我國今日,在實際上所剩下的只有莫斯科和它的附近的區域。但是三年的內戰(也可以說是「內外戰」,因為在叛亂的後面總是有列國帝國主義的支撐),全國的領導中心布爾塞維克始終堅定不移,在一九一九年底,叛將登尼卿(Dënikin)進展至莫斯科相離只二百四十五英里。但是終被攻退,國際聯軍的陰謀終因布爾塞維克所領導的持久戰而不得達到目的。倘若當時不是領導中心的堅強,堅持抗戰到底的主張,則中途的挫折早已使得人心渙散,跑到自殺政策的妥協路上去了!這是正在抗戰期中的中國,在蘇聯革命廿周紀念的今日,所要警覺的一點。

  可是還有一點同樣重要的,那就是當時布爾塞維克的中心領導有廣大的民眾為基礎,這是他們所以終於能夠排除萬難達到最後勝利的基本原因。一九一九年的全年中,俄國完全被列國帝國主義所封鎖。甚至紅十字會的代表都拋棄了他們所視為必敗的首都。但是在這樣艱危的時期中,領導中心對於農民的政治教育及民眾組織仍積極進行,不遺餘力,不但產業工人一致擁護,就是大多數的農民也竭誠擁護,所以一九一七年的十二月紅軍只有四十三萬五千人,一九一九年增至一百五十萬人,一九二〇年增至五百三十萬人。白俄並不注意到工農廣大民眾的力量,他們所注意的只是浮在上層的城市布爾喬亞牧師和以前的地主,此外便一無所有。又白俄對於少數民族的態度仍然是維持著帝俄時代的帝國主義壓迫的辦法,他們進攻莫斯科,必須經過的俄羅斯的邊境,那裡的居民大多數是「非俄民」(Non-Russians),這些「非俄民」完全擁護布爾塞維克,如同大多數的農民一樣,想出種種方法和白軍搗亂。所以當時布爾塞維克的克敵致果,軍事以外的種種力量固然是出於民眾工作,即紅軍的迅速強大,也是由於民眾工作。後來列寧的毅然實施過渡的新經濟政策,老實告訴他們的黨人,說這是要顧到當時大多數農民的企求,否則失卻大多數人的支持,布爾塞維克(這時已拿到政權)一定是要失敗的。這個蘇聯的偉大領導者對於廣大民眾的深切的注意,可以說是始終不懈的。我以為這也是正在抗戰期中的中國,在蘇聯廿周紀念的今日,所要警覺的又一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