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趙世炎 > 趙世炎文集 | 上頁 下頁
國民革命與武力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誰也沒膽量敢於說:革命不需要武力。

  是真實的革命戰略家,都必然主張:革命需要暴動,需要武裝的暴動。革命的本質在物的方面是生產力的變動,新生產關係與舊生產關係之衝突;在人的方面是新階級與舊階級之衝突。生產關係之突變與階級間之爭鬥,免不掉有一番激烈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革命。為革命的效力及成功起見,科學的社會主義者主張暴動,武裝的暴動,而且這個暴動的本身是一種藝術。

  武裝的暴動自然算得一種武力。然而這個武力並不是另外一件東西,並不是在革命群眾之外的一件東西;這個武力的本身,就是革命的群眾。

  殖民地與半殖民地之民族革命(即國民革命)是准對著宗主國的帝國主義之經濟侵略及本國統治階級之壓迫而施行的民眾暴動。這個暴動自然要武裝,成為武力。惟武力的本身——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由覺悟的民眾組織而成。

  因為階級爭鬥中的被壓迫階級對壓迫階級之反抗,絕不能散漫的,無組織的,就可以得勝利;勝利之所以由戰鬥產生出來,正因為這個戰鬥是出自革命群眾之本身。因此,在同一理由上我們可以明瞭:武力並不是另外一件東西;武力的本身就是革命群眾行動之一。

  使武力站在民眾以外,這是許多流產的革命在歷史上曾經昭示我們的經驗。中國的國民黨歷來也有這種錯誤。孫中山先生年來所屢次痛斥的「革命軍興而革命黨消」之說,便是指責當初一般只知有武力不知有群眾的錯誤傾向。在國民黨改組之前與以後,中山先生自己以及國民黨中的左派所痛戒的純粹軍事行動政策,便是鑒於武力與民眾之分歧而力求矯正。「軍隊戰勝為不可靠;必須党人戰勝乃為可靠」;「今後首當將企望以軍隊謀革命成功之觀念打倒」——這都是中山先生告誡黨員之名言。所謂黨員戰勝的意義就是:黨是群眾的黨;黨在社會各階層群眾中有勢力;黨員是群眾奮鬥的先驅;黨員領導群眾;黨獲得群眾。

  依這樣方法而形成的黨,才是真正的戰鬥的黨;從這樣的黨所組織之群眾的武力,才是勝利的武力。

  我們甚表同情于中山先生這次離粵北上的宣言;我們尤其表同情的是中山先生所號召之國民會議及其預備會議。同時,我們也很細心的讀宣言中之一段:

  「凡武力與帝國主義結合者無不敗;反之,與國民結合以速國民革命之進行者無不勝。

  今日以後,當劃一國民革命之新時代,使武力與帝國主義結合之現象永絕跡於國內。

  其代之而興之現象:第一步使武力與國民結合;第二步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國民革命必于此時乃能告厥成功。……」

  從這一段裡,國民黨目前對於武力之態度是很明顯了。然而我們盼望讀者不應誤會,把原意誤加解釋。我們以為願意聽說的武力,最初本於兩種事實之分析:(一)純粹的武力在目前已表現崩潰,便是帝國主義所結合的武力亦因帝國主義者間與軍閥間之各自的衝突,已表現不能支持;(二)革命群眾自身的武力尚未產生,過去的革命武力都是雇用或借用的,不特不能圖謀革命,捍衛革命,且時至於倒戈而成反革命。這兩種事實使中山先生受了好幾次的教訓,使國民黨受了好幾次打擊,耽誤了民眾中的工作至於數年。到現在,國民革命固然有一個新時代;但這種新時代的產生乃基於客觀環境條件之事實。

  根據這種事實而劃分一個新時代是可以的;根據這種事實而反走舊路,則是不可以的。因此而上面所引的宣言中之一段,正確的解釋應該是這樣:

  在本意的主要點,武力與國民之結合是方法不是目的;這種方法的可能性要看客觀事實條件所給與之機會,而國民革命之真實武力仍然是革命群眾經過教育受過訓練後之本身武力。革命需要這樣的武力,所以與帝國主義結合之武力當首先撲滅。在現狀下,依照帝國主義者間與軍閥間各自因衝突而崩潰之過程,撲滅這種武力並不是不可能。目前主要的與中心的問題是:怎樣使武力出自覺悟的群眾,不使武力成為臨時利益之結合,或為雇用,或為利用。

  革命軍的產生是產生於急起戰鬥的革命群眾之中,而組織於敵人槍炮火光之下。勝利是在每一個革命軍掌握之中,只看這個革命軍是不是覺悟的組織。忠實的革命者,絕不當忽略這個問題。

  (原載《政治生活》第25期,署名:士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