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張愛玲 > 張愛玲散文 | 上頁 下頁
談看書(3)


  他寫澳洲人種在東方與黃種人平分秋色,幾十萬年來邊界開放,華南兩廣是他們的接觸區。在與黃種人接觸之際或之前,不知道什麼時候,澳洲人種有一部分人變小了,成為海洋洲小黑人,與非洲小黑人不相干。

  庫恩提出血型、指紋的研究作證。指紋的式樣分三種。

  我們小時候只聽見說有「螺」與「簸箕」的分別,螺是圓的,十隻手指上,螺越多越好,聚得住錢,但是又說「男人簸箕好,會賺錢,把錢鏟回家來。女人螺好,會積錢」。「手上沒螺,拿東西不牢。」老是掉在地下砸破了。第三種指紋卻沒有聽見過,叫「彎門形」,幾乎全是平行線,近指尖方才微拱,成為一個低塌的彎門。我們沒聽見說,大概因為少。全世界各種族,彎門形指紋沒有超過百分之八的。唯一的例外是非洲小黑人與南非另一種五短身材黃褐皮色的「布史門」人(Bushman),與幾個新近與小黑人通婚的黑人部落,彎門形占百分之十至十六。在歐洲、西亞、非洲、印度(限印度教徒),簸箕最多,占百分之五十二至七十五;包括非洲小黑人、布史門人,也包括蝦夷。印度人雖黑,也是自種。換句話說:白種人與非洲人簸箕最多。黃種人 (包括印第安人)螺較多,最高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澳洲土人、海洋洲小黑人螺最多,最低限度也有百分之五十以因此從指紋上看來,海洋洲小黑人與澳洲土人是近親,而與非洲小黑人毫無關係;凡是非洲人,都與白種人接近。莫維斯線以西,黑白種人顯然打成一片,但是內中非洲兩種矮人又自成一系。印第安人是一兩萬年前冰河時代末期從西伯利亞步行到美洲的,黃種成分居多,「紅種」這名詞已經作廢。澳洲土人雖然黑,雖然長相像白種人,卻與黑白種人相距最遠,倒是黃種人居中。這也符合庫思書上,根據血型多寡排列的一張種族關係表。——書名《現今的種族》 (「The Living Races」)。

  個人的血型不是像父親就是像母親。中國從前判案,當堂滴血測驗父子關係,還真有點道理。當然如果像母親就冤枉了,但是也可能父母同型,而且遺傳性是父方的影響更強,所以還是出岔子的可能性不太大。

  一個種族內,各種血型多寡的比率,以及指紋、耳蠟——黃種入耳蠟松碎,黑白種人耳蠟油膩,澳洲土人則未經調查——這幾種遺傳性,不是適應環境養成的,比較固定,用來判別種族比較可靠。但是也有人指出,可能移民年代太久,同族也會分道發展,異族接壤通婚,也會同化。而且血型多寡雖說與適應環境無關,有些血型——例如B型——對於有些流行病抵抗力較強。如果瘟疫流行,A、O血型人的大批死去,這地區B型的比率勢必增加,所以血型多寡還是受環境影響。

  根據血型等等推斷種族來源,也不能完全作準,只能供參考。

  海洋洲小黑人與澳洲人種血型指紋相像,也許是長期雜居的結果。

  剛恩(S.M.Garn)——著有《人類的種族》(「Human Baces」)認為兩大洲小黑人可能是一個來源,也可能不是,「但是至少可以說:大概有個共同的原籍在太平洋岸」——指東亞沿海。

  胡騰相信澳洲土人是早期白種人摻人小黑人血液,現代人裡面最與蝦夷相近。蝦夷從前可能橫跨亞洲,蔓延到歐洲俄國西部都有。俄國農民大概蝦夷的成分很大。

  胡騰把小黑人分作「嬰兒型」與「成人型」(也就是老相)兩種。據他說,剛果森林裡兩種都有,新幾尼亞內地山上也兩種都有,馬來半島大概也都有。菲律賓、安達門群島只有「嬰兒型」,稍微高些、黑些,黑眼睛,體毛鬍鬚不多,但是比黑人多毛。「嬰兒型」大概後起。非洲與海洋洲都是兩種都有。他認為兩大洲小黑人同源,發源地應當是一個中間區域——亞洲。

  亞洲別的種族比他們高大健壯,又比他們進化,把他們排擠到邊遠地區,分投東西兩端,到他們現在的居留地。小黑人的祖先並不矮,是最初還不分種族的人,比較接近早期白種人。多數人種學家相信非洲小黑人的祖先是普通身材、多毛的「非黑人」,也跟胡騰心目中的一切小黑人的祖宗相差不遠。「非黑人」,也「非黃種」,因為黃種人不多毛,而早期白種人比現在還更是「老毛子」。

  胡騰分析印第安人的血統,敘述他們在一兩萬年前遠足赴美的時候,黃種人、「澳、蝦」早期白人、現代型白人、與剛變小的小黑人都在東亞「轉來轉去」。不論小黑人變小是在亞洲哪一部分,從東亞去非洲,從西亞或南亞到東亞,新疆都是必經之地,應當有過小黑人。「紅柳娃」就是躲在紅柳樹林裡的小黑人,當然沒有後來傳說的那麼小,而且非常原始,不穿衣服,不會衣冠楚楚。把他們打扮成華麗的玩偶,這是新疆人的幻想加上去的唯一的裝點。

  關內就沒有小人的傳說。筆記裡偶然有狐仙幻化小人的故事,但是那又是一回事。——原因可能是黃種人裡的漢族始終與小黑人隔離,漢族擴展後,小黑人已經分投深山密林海島藏匿,東亞大陸上與小黑人共處過的,走的走了,留下的沉沒在漢文化裡,失落了種族的回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