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余光中 >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 上頁 下頁 |
開卷如開芝麻門(2) |
|
略讀的書單獨看來似乎沒有多大益處,但一加起來就不同了。限於時間和機緣,許許多多的好書只能略加翻閱,不能深交。不過這種點頭之交十分重要,因為一旦需要深交,你知道該去那裡找他。很多深交都是這麼從初交變成的。略讀之網撒得愈廣愈好。真正會讀書的人,一定深諳略讀之道,即使面對千百好書,也知道遠近緩急之分。要點在於:妄人常把略讀當成深交,智者才知道那不過是點頭淺笑。有些書不但不宜精讀,且亦不必略讀,只能備讀,例如字典。據說有人讀過「大英百科全書」;這簡直是以網汲水,除了迂闊之外,不知道還能證明什麼? 有些人略讀,作為精讀的妥協,許多大學者也不免如此。有些人只會略讀,因為他們沒有精讀的訓練或毅力。更有些人略讀,甚至掠讀,只為了附庸風雅。這種態度當然會產生弊端,常被識者所笑。我倒覺得附庸風雅也不全是壞事,因為有人爭附風雅,正顯得風雅當道,風雅有「善勢力」,逼得一般人都來攀附,未必心服,卻至少口服。換了是野蠻當道,野蠻擁有惡勢力,如文革時期,大家燒書丟書都來不及,還有誰敢附庸風雅呢? 附庸風雅的人多半是後知後覺,半知半覺,甚或是不知不覺,但是他們不去學野蠻,卻來學風雅,也總算見賢思齊,有心向善,未可厚非。有人附庸風雅,才有人來買書,有人買書,風雅才能風雅下去。據我看來,附庸風雅的人不去圖書館借書,只去書店買書。新書買來了,握在手裡,提在口頭,陳於架上,才有文化氣息。書香,也不能不靠銅臭。 當然,買書的人並非都在附庸風雅。文化要發達,書業要旺盛,實質上要靠前述的那一小撮核心分子的特殊讀者來推波助瀾。一般讀者正是那波瀾,至於附庸風雅的人,就是波瀾激起的浪花,更顯得波瀾之壯闊多姿。大致說來,有錢人不想買書,就算「買點文化」來做客廳風景,也是適可而止。反過來呢,愛書的人往往買不起文化,至少不能放手暢買,到精神的奢侈得以饜足的程度。 亞歷山大恨世界太小,更無餘地可以征服,牛頓卻歎學海太大,只能在岸邊拾貝。書海,也就是學海了。逛大書店,對華美豪貴的精裝巨書手撫目迷,「意淫」一番,充其量只像加州的少年在灘邊踏板衝浪罷了,至於海,是帶不回家的。我在香港,每個月大概只買三百元左右的書刊,所收台港兩地的贈書恐怕也值三百元。這樣子的買文化,只能給我「過屠門而磨牙」的感覺,連小康也沾不上,遑論豪奢?要我放手暢買的話,十萬元也不嫌多。 看書要舒服,當然要買硬封面的精裝本,但價格也就高出許多。軟封面的平裝木,尤其是膠背的一種,反彈力強得惱人,攤看的時候總要用手去鎮壓。遇到翻譯或寫評時需要眾書並陳,那就不知要動員多少東西來鎮取這一批不馴之徒。檯燈、墨水瓶、放大鏡、各種各樣的字典和參考書,一時紛然雜陳,爭據桌面,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時,真恨不得我的書桌大得像一張乓乒球桌,或是其形如扇,而我坐在扇柄的焦點。我曾在倫敦的卡萊爾故居,見到文豪生前常用的一張扶手椅,左邊的扶手上裝著一具閱讀架,可以把翻開的書本斜倚在架上,架子本身也可作九十度的推移,椅前還有一隻厚墊可以擱腳。不過,這只能讓人安坐久讀,卻不便寫作時並覽眾書。 有時新買了一部漂亮的貴書回來,得意摩挲之餘,不免也有一點犯罪感,好像是又娶了一個妾,不但對不起原有的滿架藏書,也有點對不起太太。書房裡一架架的藏書,有許多本我非但不曾精讀,甚至略讀也說不上,辜負了眾美,卻又帶了一位回來,豈不成了阿剌伯的油王?至於太太呢,她也有自己的嗜好呀,例如玉器,卻捨不得多買。要是她也不時這麼放縱一下,又怎麼辦呢?而我,前幾天不是才買過一批書嗎,怎麼又要買了?我的理由,例如文化投資,研究必備等等,當然都光明正大。幸好太太也不是未開發的頭腦,每次見我牽了新歡進門,最多縱容地輕歎一聲,也就姑息下去了。其實對我自己說來,不斷買書,雖然可以不斷滿足佔有欲而樂在其中,但是煩惱也在其中。為學問著想,我看過的書太少;為眼睛著想,我看過的書又太多了。這矛盾始終難解,太太又不斷恫嚇我說,再這麼鷺鷥一般彎頸垂頭在書頁的田埂之上,要防頸骨惡化,脊骨退化,並舉幾個朋友做反面教材。 除了這些威脅的陰影之外,最大的問題是書的收藏。每個讀書人的藏書,都是用時不夠,藏時嫌多。我在臺北的藏書原有兩千多冊,去港九年搜集的書也有一千多冊了,不但把辦公室和書房堆得滿坑滿谷,與人爭地,而且實行擴充主義,一路侵入客廳、飯廳、臥室、洗衣間,只見東一堆,西一迭,各占山頭,有進無退,生存的空間飽受威脅。另一現象,是不要的書永遠在肘邊,要找的呢,就忽然神秘失蹤,到你不要時又自動出現。我對太太說,總有一天我們車尾的行李箱也要用來充書庫了。問題是,這幾千本書目前雖可用「雙城記」分藏在臺北和香港,將來我遷回臺北,這「兩地書」卻該怎麼合併? 然而書這東西,寧願它多得成災,也不願它少得寂寞。從封面到封底,從序到跋,從扉頁的憧憬到版權的現實,書的天地之大,絕不止于什麼黃金屋和顏如玉。那美麗的扉頁一開,真有「芝麻開門」的神秘誘惑,招無數心靈進去探寶。古人為了一本借來的書限期到了,要在雪地裡長途跋涉去還給原主。在書荒的抗戰時代,我也曾為了喜歡一本借來的天文學入門,在搖曳如夢的桐油燈下逐夜抄錄。就在那時,陸蠡為了追討日本兵沒收去的書籍,而受刑致死。在書劫的文革時期,除了那本紅小書隨風飛揚如楓林之外,一切封資修的毒草害書,不是抄走,便是鎖起,或者被焚于比秦火更烈的火裡。無數的讀書人都訣別了心愛的藏書,可驚的是,連帝俄的作家都難逃大劫。請看四川詩人流沙河的 《焚書》吧: 留你留不得, 藏你藏不住。 今宵送你進火爐, 永別了, 契訶夫! 夾鼻眼鏡山羊胡, 你在笑,我在哭。 灰飛煙滅光明盡, 永別了, 契訶夫! 一九八三年六月於廈門街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