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MYZJ > MYSC | 上頁 下頁
◆徐訏簡介


  徐訏(1908年11月11日—1980年10月5日)出生於寧波慈溪,原名徐傳琮,筆名有徐于、史大剛、東方既白等。

  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6年赴法國留學,獲博士學位。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到中國,定居於上海。1937年,以小說《鬼戀》一舉成名。1943年在重慶發表其早期長篇小說代表作《風蕭蕭》,風靡一時,該年也被出版界譽為「徐訏年」。1950年移居香港。1956年在香港發表其後期長篇小說代表作《江湖行》。曾任香港浸會學院文學院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

  徐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文壇鬼才」之譽。著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詩詞、散文、劇本、文學評論集等60多種,計2000多萬字,其中長、短篇小說50餘部。臺灣曾出版有《徐訏全集》。其小說注重情節曲折性、傳奇性,注意人物心理描寫,其浪漫主義既有精巧的現代包裝,又滲有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成分,是對中國傳統浪漫主義的超越。1980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2歲。

  ***

  1908年 11月11日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東部洪塘(現屬寧波市江北區)。 童年涉獵《三國演義》、《紅樓夢》和《野叟曝言》等作品,也看了一些林譯小說。

  1921年 到北平,就讀于成達中學。

  1922年 因受堂叔影響,到上海轉讀天主教聖方濟中學。同年,因不滿洋修士的偽善,一學期後重回成達中學。

  1925年 就讀于北京潮南第三聯合中學。

  1927年 9月進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期間,頗受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同時涉獵康德、伯格森。喜歡周作人的文章。

  1931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學位。留校擔任助教,並修讀2年心理學,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有相當瞭解。北大讀書時發表短篇小說《煙圈》。

  1933年 離開北平,赴上海,從事寫作。投稿于林語堂的《論語》半月刊。

  1934年 任上海《人間世》編輯,積極溝通京海兩地作者,出版了42期,1935停刊。

  1936年 3月,與孫成合辦《天地人》半月刊,至10期止。秋天,赴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哲學,接受伯格森的生命哲學。《阿拉伯海的女神》脫稿,寫《鬼戀》。

  1937年 7月,抗戰爆發,即籌備回國。

  1938年 1月底,返回已成「孤島」的上海,致力寫作,賣文為生。作品發表於《中美日報》、《宇宙風》、《西風》等。5月,與馮賓符合辦《讀物》月刊,又辦「夜窗書屋」,並在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擔任翻譯工作。

  1942年 年初,經桂林、陽朔到重慶,主編《作風》雜誌。于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國文系兼任教授。

  1943年 3月,《風蕭蕭》開始在《掃蕩報》副刊連載,名聲大噪。這一年被稱作「徐訏年」。

  1944年 以《掃蕩報》駐美特派員名義赴美國。

  1946年 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整理詩稿,與劉以鬯辦「懷正文化社」。

  1948年 開始構思並創作《時與光》。詩集出版。

  1950年 到香港。

  1953年 《幽默》創刊,擔任主編。《彼岸》出版。辦創墾出版社。

  1954年 在臺灣與張選倩女士結婚。《在文藝思想與文化政策中》出版。

  1956年 《江湖行》第一部出版。

  1957年 擔任珠海學院中文系講師。《回到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出版。

  1959年 《江湖行》第二部出版。

  1960年 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學教授。《江湖行》第三部出版。

  1961年 《江湖行》第四部出版。

  1963年 兼任新亞書院中文系講師。編輯《新民報》副刊。

  1964年 《時與光》脫稿。

  1966年 「文革」題材作品《悲慘的世紀》開始連載。

  1968年 創辦《筆端》半月刊。

  1969年 擔任浸會學院中文系兼職講師。

  1970年 任浸會學院中文系主任。

  1975年 組織「英文筆會」。

  1976年 創辦《七藝》月刊。

  1977年 兼任浸會學院文學院長。

  1980年 5月,退休。7月,赴巴黎出席「中國抗戰文學會議」。8月,因病進香港律敦治療養院。9月,為天主教徒。10月,因肺癌病逝,享年72歲。

徐訏

徐訏

徐訏


徐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