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雜文選 | 上頁 下頁 |
勤儉持家與勤儉建國的關係 |
|
「國之本在家」這句古老的話,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今天,更有新的和更偉大的意義。 我國人口有六億四千多萬,平均以五口之家計,約一億三千萬戶,即一億三千萬家合起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家」。「小家」靠「大家」來領導、保護,「大家」又靠「小家」做她的穩實的基礎。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 「大河裡無水小河裡幹」,大河裡水越多,小河裡就也都有水了。誰都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為的是我們更幸福地生活在裡面。同樣「小河裡無水大河裡也幹」,如果小河裡的水都被滲漏掉了,不流或少流到大河裡去,大河裡水淺了,不能發揮灌溉航運的效益,整個流域就無法潤澤起來。 解放以來,黨和政府號召人民勤儉建國、勤儉辦企業、勤儉辦合作社、勤儉持家,多生產、少消費、把儲存的部分作為擴大再生產的投資。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積累了相當多的資金,建設了許多事業,大大地改變了我國歷來落後的面貌。但是,如果更勤儉一些,在已經獲得的基礎上更勤儉一些,建設的力量和速度必然更為驚人。 人們的消費,總是經過「家」的。一億三千萬個家,每個家節約一元是一億三千萬元;節約十元是十三億元。但不少人不這樣想,以為我花我的錢,別人管不著,政府也管不著。是的,別人、政府不會來管你,可是你自己卻非管不可。試想,沒有自己的政府以前,你的生活有這樣好嗎?饑凍逼著你,你不應「好了瘡疤忘了痛」。在自己的政府領導下翻了身,必須萬分地愛護政府。愛護的最好辦法是幫助政府積累資金,擴大生產。 為什麼前幾年不這樣宣傳勤儉持家呢?前幾年很多的「家」不夠或僅夠溫飽,現在則有很多「家」不僅溫飽而且有餘了。有餘就要節儉。農業合作社初辦時,政府主張少扣多分,現在國務院決定農業社的公積金可以超過8%,經營經濟作物的合作社可以超過12%,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以前的人節儉,為的是買田地遺子孫,防備失業、防備老。現在子孫出世,社會會為他們安排工作,失業、疾病有勞動保險,老了可領退休金,節儉的目的已沒有了。 是的,社會是變了,節儉的目的也變了,變成更大更有意義,而不是不要節儉。上面說過,大河裡的水靠許多小河裡流來;更推廣地說,我們不只為著滿足個人的需要,還要為著滿足人人的需要。比如糧食,一九五七年全國產糧三千七百億斤,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平均每人還不足六百斤粗糧,而且有的地方多些,有的地方不足。今年北京各機關號召節約糧食,有的戶每月減五斤,有的減三斤,有的減得更多,誰也沒有感到吃的不夠,但總起來的節約數字就很大,可以作為國家的調劑和儲蓄之用。又如衣服,人人都應該有新衣服穿,但決不是就可以不穿舊衣服和補丁衣。穿新衣的時候少些,穿舊衣的時候多些,一身新衣就可以多穿幾年。如果你置一件又置一件,那儘管棉花生產已增加很多,棉花供應必然仍是不足,增加市面上的緊張。再就是我們要為子孫安排的,不是遺給他們一些剝削的資本,而是遺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有充分發展勤勞生產條件的富裕的社會;為本人安排的,也是創造一個「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的社會,而不是依靠別人幫助。這些,都要我們大勤大儉,才能做到。全國的大勤大儉,是每個「家」、每個人小勤小儉累積的結果。 勤儉持家,向銀行多存些款,節省社會上的物資,對國家有益;同樣,個人有了儲蓄,有困難不要向人求幫助或向政府要救濟,益處也很大。 勤儉二字是並稱的。勤的人知道「一絲一粟,來處不易」,用起來很愛惜;不勤的人「子用父錢心不痛」,是大少爺,不知道儉為何事。有人說:「錢是我工作得來的,應該自己享受掉。」這話似乎有道理,但其實是反常的,這種人如遇到可以「不勞而獲」,他一定不勤了。因為他要誇耀自己的生活,不讓自己可以不用的東西作他人之用。戳穿說,腦子裡有個人主義的剝削思想在作祟。 這種人,有錢亂花,到了無錢時,他一定又埋怨組織不照顧他,實際組織照顧了他,給他工作,給他有儲蓄的可能,而是他自己不照顧自己。 這種人,如果要他管公家財物,一定很浪費,用公家錢象「水推沙」,看都懶得看。可以斷定:報紙上揭發的許多驚人的浪費事件,那些直接負浪費責任的人,一定是不勤儉持家的人。也有這樣的人,很愛惜自己的財物,卻很不愛惜公家的財物,總想揩公家的油。這是他還沒有受過起碼的社會主義的教育。在他揩公家油多了的時候,錢來得易,必然持家也不勤儉了。 我們要勤儉持家,更要使勤儉持家與勤儉建國結成血肉般的聯繫。這個道理已經為許多群眾(包括主婦們)所瞭解。比如農村熱火朝天地修水利,人民出力又投資,各人節約下的資和力,集起來建成巨大的工程,有的幾個月後就要獲得豐收,有的過一段時期後也能獲益。這個運動,正潮水似地傳到各種事業、各個部門,使家與國的勤儉聯為一體。 應該教育所有的人懂得這個道理。 1958年1月26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