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謝覺哉 > 謝覺哉傳 | 上頁 下頁
堆資山村


  第一章 勤奮的少年

  堆資山村

  湖南省自古稱清浥之地,芙蓉之國,峰秀雁回之境,水碧沙明之鄉。

  寧鄉縣地處洞庭湖畔的湘中地區,山青水秀,糧牧皆宜,農林並重,自古是美麗富饒的地方。

  寧鄉縣的西部重巒疊嶂,起伏綿延。這一帶有兩座山峰自古著名,一曰溈山,乃湘江支流——溈水的發源地,和溈山毗連的另—座當地名山——官山,因宋代抗金名將張浚和著名理學家張南軒父子的陵墓建築於此而得名。在溈官二山南側,一個狹長的山沖,一條小溪名叫黃絹水彎彎曲曲地從沖裡流出,溪水清澈明淨,終年不斷,溪的中上游,有一個山莊名叫堆資山,山莊中有一棟依山傍水的粉牆青瓦農舍,名肖家灣。公元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四月二十七日(農曆四月初三),一個新生命在這裡誕生了。當孩子的父親知道是個男孩時,頓時歡喜若狂,接連放了三封「千子鞭」向人間報喜。因為在這之前,孩子的母親連生四胎都是女孩,男孩的誕生標誌這個家庭後繼有人。雖然後來孩子的父母又連生三男一女,但是除他和一個活到四十歲的弟弟外,其餘兄弟姊妹都相繼夭折了。在父親的眼裡,他始終是這個家庭未來的唯一希望。他,就是謝覺哉,學名維鋆,字煥南,別號覺齋,輩名澤琛,覺哉是大革命失敗黨轉入地下革命活動後用的名字。

  謝覺哉誕生的時代,中華民族正經受著深重的災難,列強入侵,瓜分豆剖,中國逐漸淪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堆資山由於偏僻,遠離都市,固然不是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直接波及的範圍,但是也並非「世外桃源」,地主階級對於農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在這裡同樣殘酷,只是由於風氣不開,人們覺醒遲,多數忠厚、善良的人們逆來順受罷了。

  到覺哉這一代,家中尚有五十畝水田的祖業,除自耕部分外,其餘部分出租給當地農民,是一千個自給自足頗有剩餘的富裕家庭。父親謝恢前安份守已、公道為人。有時為窮人抱不平。他喜歡為鄉里的公事和豪強打「官司」,由於豪強往往同官府串通一氣,因此,常以「敗訟」結束,以賠償損失甚至吃官司告終。

  正是這些複雜的社會原因,促使恢前先生很大程度上站在窮苦人的行列。他痛恨豪強,比較開明,懂得窮苦人的苦衷。他雖然收租,但收的租往往比其他大戶人家稍輕,尤其在青黃不接之時,常常把穀子主動借給窮苦人,秋後回收只要很低的利息,甚至分文不收。外地來鄉求乞者,他毫不吝惜,「盡其施捨」。因此,在當地甚有聲望。

  覺哉的母親是一個良善婦人。她出生窮苦之家,「窮到有時不能舉火」,會勞動,善家務,儉省節約,很受覺哉的尊敬。覺哉雖然是家裡唯一的希望和象徵,但母親從不溺愛他,從小就教他學會喂豬、割草,並且常常給他講一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說和故事,儘管這樣傳說和故事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應該做好人」、「好人才有善報,惡人必有惡報」的樸素道理早就銘刻在覺哉的心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